式中的收入水平指城市家庭人均月收入;生鲜食品的质量和价格是消费者对超市和菜市场生鲜食品的质量和价格比较的虚拟变量;消费者特征包括消费者年龄、性别、教育程度以及食品安全意识等;市场发育程度指距离消费者最近超市的距离;购物时间是指消费者平均每周的购物时间。样本数为200个顾客,他们分别在北京市小白羊超市的20多个门店中随机调查中获得的。
3、实证分析结果
表3列出了城市居民生鲜消费选择模型的估计结果,由表可以看出多数参数均达到显著水平且与预期的结果一致。在此分别对表中结果加以分析。
(1)收入的影响
表3中家庭人均月收入变量系数为正值,且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家庭人均月收入越高的居民去超市买蔬菜的概率越大。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家庭月收入每提高一个等级,他们选择超市购买蔬菜的概率提高19%。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会追求购物的安全性、便利性和享受。在城市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选择超市蔬菜。
(2)价格和质量的影响
表3中超市蔬菜价格系数为负而且影响比较显著,这表明价格仍然是影响超市蔬菜消费的重要因素,超市蔬菜价格越高,去超市买菜的人就越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消费者认为超市蔬菜比菜市场便宜,则他选择超市买菜的概率提高58%。超市蔬菜质量系数为正,且显著,这表明超市蔬菜的质量对消费者的需求也有比较显著的影响,超市蔬菜质量越好,去超市买菜的人就越多。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如果消费者认为超市蔬菜质量比菜市场好,则他选择超市买菜的概率提高68%。
(3)消费者特征
消费者的教育程度、家庭人口数、年龄、每天工作时间等特征对他们的消费选择都有影响。表3中教育程度的系数为正并达到显著水平,这表明教育程度越高的消费者对购买蔬菜的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要求越高,去超市买菜的可能性越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教育水平每提高一个等级,则他选择超市买菜的概率提高0.74%。
年龄的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这表明消费者年龄越大,去超市买菜的概率越小,但年龄不是影响超市蔬菜购买选择的主要因素。年龄对消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同年龄的人的消费观念和方式不同,年轻人接受新兴事物能力强,思想转变快,年轻人引导消费观念的更新。年轻人明显比老年人更接受超市这一新兴的零售渠道。30岁以下消费者去超市买菜的比例比50岁以上消费者高40%,目前超市生鲜的主要消费群体是中、青年人。
(4)购物时间
每周买菜时间系数为负且达到显著水平,购物时间和选择超市买菜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购物时间越少的人去超市买菜的可能性越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每周购物时间每减少一小时,则他们选择超市买菜的概率增加29%。
(5)市场发育程度
表3中最近超市的距离系数为负,也比较显著,市场发育程度和选择超市买菜呈显著负相关,这表明在其他条件即定的情况下,消费者离超市越近越有可能去超市买菜,消费者居家离最近超市的距离每减少1米,则他们选择超市买菜的概率提高0.3%。
表3、 居民超市购买蔬菜行为的Logit选择模型回归结果
解释变量
模型1
模型2
家庭月总收入
0.19
(1.47*)
0.22
(1.66*)
教育程度
0.74
(2.67***)
0.68
(2.44***)
年龄
-0.05
(-0.22)
-0.06
(-0.27)
超市蔬菜的价格
-0.58
(-1.53*)
-0.57
(-1.51*)
超市蔬菜的安全性
-
-0.50
(-1.16)
超市蔬菜的质量
0.68
(1.80**)
0.53
(1.33*)
最近超市的距离
-0.003
(-1.36)
-0.003
(-1.37)
每周购物时间
-0.29
(-1.89**)
-0.31
(-1.99**)
常数项
-1.14
(-0.78)
-0.37
(-0.23)
注,括号内为Z值;
*,**,***表示该变量的系数在0.1,0.05,0.01的可信水平下显著不为0。
六、小 结
我国的超市发起于90年代,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际连锁超市集团进入,我国超市之间的竞争开始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按照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在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超市就会逐渐取代农贸市场和个体商贩,在生鲜零售业中占据统治地位。虽然到目前为止,在我国超市经营生鲜的比例还不高。然而,随着消费者收入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以及超市本身为了吸引消费者而努力做好生鲜经营,超市进一步扩大生鲜农副产品的销售数量和范围,逐步地取代农贸市场和个体经营商贩将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关键是,我们不仅需要认识这种趋势,更加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它来为发展我国农业和实现城市现代化服务。
多年来,如何引导千万家小规模农户走入社会主义大市场问题一直没有能够得到有效解决。许多人提出通过农业产业一体化,通过龙头企业来领导农户走进社会主义大市场。问题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都不大,经营的范围也不宽,能够发挥龙头作用非常有限。
目前随着超市的发展,大规模超市集团的出现,以及超市具有建立稳定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的内在需求。在外因和内因的推动下,我国超市集团很有可能取代农产品加工企业,而成为我国最大的,影响最深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此,有关ZF部门必须给予重视,并制定相应的指导政策。
参考文献
1.Bowersox and Closs,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的一体化,林国龙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
2.陈启杰、马唯星,中国超市业发展必须走规模化之路,中国商贸,2001.14:12~14。
3.顾海英,中日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比较研究,世界农业,1997.6:3~6。
4.郝增亮和宋伟,我国超市租赁经营的利弊分析,经济师2002.7:26~28。
5.胡定寰,发展畜产品现代物流大有可为,中国畜牧报,2002.2.24。
6.胡定寰,微观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及其应用,中国农村观察,1997.6:21~26。
7.胡定寰、王丹,中国牛肉流通的各阶段分析,农业经济与科技发展研究,1999:380~398。
胡定寰,俞海峰,“中国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经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研究简报》,2003年第5期(总第107期)。
8.刘华,中国超级市场发展趋势,中国营销传播网,2002.5。
9.马唯星,上海超市业如何迎战外资挑战,上海商业,2001.8:26~29。
10.王燕清、王静刚,外资超市入沪的挑战极其对策,上海商业,2002.5:38~41。
11.肖怡,外资超市巨头的价格竞争策略,中国商贸,2001.17:24~25。
12.俞海峰、胡定寰,我国超市生鲜物流与消费现状及存在问题,中国食物与营养,2003.2:28~31。
13.胡定寰,“流通的革命”,《胡博士的MBA教室》,中国畜牧业报,2003年5月。
14.曹艳爱,聚焦家乐福,中国商贸,2001.17:21~25。
15.王清,回眸伊藤洋华堂,中国商贸,2001.22:68~71。
16.贺和平,走近麦德龙,中国商贸,2001.21:68~71。
14.Thomas Reardon and Julio A. Berdegue, “The Rapid Rise of Supermarket in Latin America: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 pp371~388: 2002.
15. Alexandre, Gohin and Herve Guyomard. “Measuring Market Power for Food Retail Activities:French Evidenc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51:181~195, 2000.
16. Dave D. Weatherspoon and Thomas Reardon. “The Rise of Supermarkets in Africa: Implications for Agrifood Systems and the Rural Poor”, 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 2003.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paper.stud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