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讨论
目前对于消费者渠道选择的研究文献不是很多,渠道选择影响因素可以划分为三大类:渠道因素、情景因素、消费者因素。一是渠道因素。渠道选择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渠道属性的感知程度,主要影响渠道选择的渠道属性包括渠道服务质量、渠道便利性、渠道风险和通过渠道进行交易的成本四种。并且这些渠道属性在不同的情景下其作用并不完全相同,消费者在信息搜索阶段和购买阶段时考虑的因素也是不同的。二是情景因素。店铺选择的研究认为消费者感知的店铺价值不仅取决于店铺的属性而且取决于情景因素,店铺选择的情景因素也对渠道选择产生影响。三是消费者因素。消费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性别、年龄、收入和教育程度)、心理特征(生活方式、创新特质)和行为特征(以往购物经验)都会影响消费者对渠道的选择和偏好,生活方式、创新特质、渠道倾向以及购物经验等心理和行为特征对在线渠道选择产生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也成为消费者购物的又一种渠道,由于在线(服务质量、便利性、风险和交易成本)等概念的测量没有考虑到渠道在不同购物阶段的特点,故而不适合基于多购物阶段的消费渠道选择行为研究,如何寻求一个共同的评价标准,以便让消费者进行渠道选择和判断成为一个问题。其次,目前多渠道选择的研究多采用MNL模型(Strebel J.,ErdemT., Swait J.2004,Thomas J.S.,Sullivan U. Y.,2005),由于该方法固有的缺陷,不但不能完全反映消费者对渠道的内在偏好的异质性,而且一旦违背了IIA特性,其研究统计结论将是有偏差的。第三,现有的基于离散选择模型的研究较少在效用函数中纳入消费者对渠道的感受和态度这类潜在变量,即使考虑这些潜在变量,也是直接使用测量指标或者通过因子分析法得到潜在变量的拟合值直接带入效用函数,这使得研究模型的解释能力受到质疑。
本文只是从人口统计特征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我国四个典型的四级市场,对于渠道的四个属性因子没有逐一运用人口统计特征进行分析;另外由于心理特征(生活方式、创新特质)和行为特征(以往购物经验)都会影响消费者对渠道的选择和偏好,而本文没有把生活方式、创新特质、渠道倾向以及购物经验等心理和行为特征纳入感知量表里,使研究有失偏颇。对于现在多渠道现状,也只是仅仅分析非网络渠道,并且仅仅局限于购买阶段;而对于网络渠道本文没有涉及,对于消费者信息搜索阶段也没有涉及。另外由于消费者渠道选择是一个典型的选择问题,正如McFadde(1999)指出,比较适合采用离散选择模型来对消费者购物渠道选择行为进行建模,针对多渠道选择的问题,研究多数采用MNL、LCM、MNP等离散选择模型。MNL模型通常都是在决策者随机效用最大化的假设下推导出来的。但是MNL只能将消费者作为同质群体处理,并反映这个群体的平均偏好,即假设消费者偏好差异只与可以观测到的因素有关,而且该模型要求消费者的选项不相关(IIA性质),这都使得该模型在渠道选择研究中的应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Thomas,Sullivan(2005)和Strebel et al.(2004)指出可以采用Probit模型、Latent Class Logit模型(LCM)、混合Logit模型(MLM)来解决Logit模型存在的缺陷。因此在今后研究中,笔者尝试采用离散选择模型来对消费者购物渠道选择行为进行建模,通过对消费者购物过程分为搜索和购买两个阶段,并对量表开发考虑多种类型以丰富和完善相关研究。
结论
本文在文献综述中对分销渠道进行概念阐述,对于西方学者和中方学者关于消费者渠道选择的研究列举了主要学术观点;然后在方法论中指出本文的研究方法是通过在保证信度和效度的调查问卷在北京、郑州、新乡、原阳四个市场进行抽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大陆四级市场存在一定共性和异性,总体来看对渠道交易成本最为关注,但是北京市场相对最弱,原阳市场相对最强。最后的结论是多种渠道都有优劣,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共存,并且4S店和汽车交易市场和汽车工业园有着融合趋势。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北京、郑州、新乡、原阳四级不同市场消费者购买汽车时,对于目前4S店、汽车超市、汽车连锁店、汽车交易市场和汽车工业园几种渠道基于人口特征等的选择,既对消费者渠道选择理论是一种实证分析,也是对我国汽车市场消费者行为特征进行尝试分析,同时也是对我国蓬勃发展的汽车市场渠道的理性判断和对未来趋势的预测,本文结论对于我国汽车产业市场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Geyskens L, Steenkamp, J.E.M., & Kumar N. Generalizations about trust in marketing channel relationships using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99(36)
2.康灿华,姜辉.跨国公司在华汽车营销模式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8)
3.熊国钺.基于价值让渡系统的中国轿车营销模式选择的评价[D].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6
4.王全胜,韩顺平,陈传明.西方消费者渠道选择行为研究评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9(7)
5.Mattson B. E. Situational Influence on Store Choice[J].Journal of Retailing, 1982, 58(3)
6.Balasubramanian S., Raghunathan R., Mahajan V. Consumers in a Multichannel Environment-Product Utility, Process Utility, an Channel Choice[J]. Journal ofInteractive Marketing, 2005, 19(2)
7.Inman J. J., ShankarV., Ferraro R. The Roles of Channel-Category Associations and Geodemographics in Channel Patronage[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4, 68(2)
8.APA.Technical recommendations for psychological tests and diagnostic technique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Supplement, 1954,51(2)
9.Malhotra,M.K.and Grover,V. An Assessment of Survey Research in POM:From Constructs to Theory[J], Journal of Operation Management,1998,16(4)
10.Tian,K.T.,Bearden,W.O.and Hunter,G.L. Consumers` Need for Uniqueness: 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2001, 28(June)
11.Zaichowsky,J.L. Measuring the Involvement Construct[J],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85,12(December)
12.McFadden D. Rationality for Economists?[J].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199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