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锐
据报道,为了宣传爱粮节粮,国家粮食局于10月12日向全国粮食行业广大干部职工发起倡议,倡导于10月16日第32个“世界粮食日”期间,自愿参加零时至24时的“纪念世界粮食日、饥饿二十四小时”的饥饿体验活动,并希望以此为全社会树立爱粮节粮风尚,更好地警醒世人“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
该消息发布后,几天来公众颇有微词,认为这是在“作秀”。即使真如大家批评的,“饥饿运动”是一场“作秀”,其背后隐藏的粮食问题却不容忽视。
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结果表明,2010年全世界饥饿人口9.25亿,有将近六分之一的全球人口正在遭受饥饿。同时,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的统计结果,仅在2005年,我国粮食浪费(损耗)量就达5890万吨,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12%以上。
曾有学者指出,导致我国粮食浪费现象严重的原因存在于五大环节。其一,种子消耗偏大。种子发芽率不高,耕种技术落后导致用种量过大。其二,粮食干燥基本依靠露天,导致收获损耗惊人。其三,储藏环节损失严重。农户储量设施过于简陋,易遭虫、鼠、霉的侵害。其四,运输、加工环节损失与浪费严重,尤其是目前人们在粮食消费中日趋求精、求白,致使大量营养成分在加工环节白白损失。其五,消费环节浪费普遍。
仔细分析上述五种原因,我们可以看到,在解决粮食浪费问题上,科技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比如,种子发芽率低、储藏设施简陋、加工损失营养等问题,均可由科技的力量来解决。
事实上,科技正在起作用。例如,我国粮食部门已研制出用于储存水稻、小麦和玉米的“新型储粮仓”,同时还配套开发出了防虫药剂和测温系统。农民用此储粮,能够达到接近于粮库管理的水平,减少粮食损失4%左右。
但我们也要看到,现实情况是,我国对粮食科技投入明显不足,导致相关领域应用与基础研究薄弱。数据显示,我国粮食流通与储运行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60%;世界公认的粮食物流“四散”技术(散装、散运、散卸和散储技术),在我国,除粮食散储的环节达到80% 左右外,散装、散卸、散运的比例都还很低。其中,粮食散运的比例仅为15%~20%。
一场“饥饿运动”过后,无论是挨饿者,还是争论者,都应该作更深入的思考:如何更好地解决粮食浪费问题。只有这样,肚子才饿得有意义,话题才争得有效果。大家尤其不要忘记科技可以发挥的重要作用。毕竟,在解决粮食浪费问题上,科技可以发挥的空间还很大。
《中国科学报》 (2012-10-20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