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是在2004年前后,股市萎靡不振,利率也在低位徘徊。于是,一些银行开始试水理财产品,借以吸引百姓“缺乏投资渠道”的闲散资金,由此渐渐激发起了大伙儿的理财热情。时至今日,个人理财已成为百姓生活中的热门话题之一。
毋庸置疑,理财热是桩好事,既显示随着经济发展,民众的小日子过得红火,手里闲钱增多,同时表明百姓的投资理财意识正在苏醒,乃至提升。
想想以前,大家有点钱要么存银行,“换回”低额利息;要么到股市“搏一搏”,运气好的赚点“小菜铜钿”,运气差的便“捂着”甚至“割肉”。但现在不同了,越来越多的人懂得借助金融机构的专业力量,对自己的资金进行打理,从而在风险与回报中获得良好平衡。
不过,话分两头。在这股理财热潮中,如何正确看待个人理财行为、如何理性地选择理财产品,亦值得冷静思考。
譬如,一些刚踏入“理财圈”的人,抱着“轻易得手”的观念,以为只要看一看,再试一试,在某家金融机构完成某笔交易或开办某项业务,就算理财大业开了头,就能带来额外收益了。可惜,现实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因为理财业务不可能像买一件商品那样,能当场下单“现开销”。毕竟金融理财无法一蹴而就,即便申请了信用卡、开通了网上银行,其效用的体现也将是在今后———或能方便日常消费,或能快捷资金转账,却绝无“即刻生财”之功效。而且,不得不指出的是,尽管投资者“购买”了某些理财服务,在金钱方面的付出已是肯定,但收益也未必如理财机构所“推荐的”,铁定能步步到位。
有些人认为,只要是通过金融机构来打理,资金的回报率势必就高,其实这亦是一种误区。以人民币理财为例,刚开始银行都承诺投资者的收益会高于存款利率。实际上,银行是将资金投入债券市场,再把收益让利于民。而如今,在债券收益率大幅下降的情况下,银行就难以推出类似产品了。正所谓“高收益伴随高风险”,市场上不会存在只有高收益而无任何风险的产品。
此外,时下各类金融机构都想在理财热潮中“插一脚”,纷纷亮出各自“法宝”,包括产品、服务、软件、技术平台等,为投资者提供各式理财高招。虽然理财产品日趋丰富,加速向广度与深度发展的现状值得肯定,但投资者也不要仅满足于眼前收益,更应掌握一定的信息与知识,才能更好地利用理财产品获取更理想的资金回报。
俗话说得好: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此话用在理财方面同样适合。身处理财热潮,当冷静思考自身定位,无论参与哪一类理财投资,在技术与知识上皆有掌握,才能真正有所斩获。如专家所说,理财,仅有工具是不够的。在市场上所见所闻的理财高招,只有化为自身的运用方能显效。一句话,理财首先是一种态度,其次才是一种技巧。(上海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