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震(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郑州450002)
摘要: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模型,利用1980—2009年河南省农业投入产出的时间序列资料,首先
分析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劳动力、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等诸要素对河南省农
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其次,测算和分析了此阶段性的要素增长率及要素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资本投
入、科技进步是河南省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劳动力及土地对河南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
关键词:农业经济增长;C-D生产函数;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11)05-0195-03
一、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地区)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
总量或人均量的上升,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农业经
济增长既与经济改革的诸多政策相联系,也和农业生产中投
入要素和科技进步的变化紧密相关。研究者们对农业经济增
长源泉与要素效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但遗憾的是,还没
有研究将农业技术进步、要素投入产出效率纳入一个统一的
分析框架[1]。关于农业经济增长要素贡献率的测算主要有两
种方法:一是索洛余值法,二是参数估计法[1]。一般以C-D生
产函数或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为起点进行计量估算。
河南资源禀赋和农业发展条件、农业发展水平与全国相
比有所不同。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劳动力充足的优势,
但劳动力充足是否就能有效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本文使用
参数估计法避免了索洛余值法苛刻的前提假设,采用1980—
2009年农业发展的时间序列数据,以广义C-D函数为基础建
立线性的生产函数模型,并在农业基本投入要素的基础上,
分别引入代表资本和土地的不同指标,对比分析影响河南省
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并估算资本、劳动力、土地的产出弹
性,同时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技术进步、资金、劳动
力、土地等要素对河南省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选择生产函数,确定弹性系数
本文应用詹恩·丁伯根改进的广义C-D函数:
Y=A0eδtKαLβMγ (1)
其中Y 为农业总产值,K 为资本投入,L 为劳动力,M 为土
地。A0为常数项,t 为时间变量,α、β、γ分别是资本产出弹性、
劳动力产出弹性、土地产出弹性,δ是科技进步率,利用历年
的指标及数据需要把(1)变成线性关系,以估算α、β、γ 、δ的
值。将(1)式取对数得:
lnY=lnA0+δt+αlnK+βlnL+γlnM (2)
(二)选择统计数据,测算要素年增长率和贡献率
年增长率的公式采用水平法:
P0
P= t Pt -1 ×100%
P 为年增长率,Pt为计算期的数值,P0为基期的数值,t 为
间隔年数。
资本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EK=α k/y×
100%。
劳动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EL=β l/y×100%
土地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EN=γ m/y×100%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EA=δ/y×100%
α β γ分别是资本产出弹性、劳动力产出弹性、土地产出
弹性,δ是科技进步率,y 为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k 为资本年
增长率,l 为劳动力年增长率,m 为土地年增长率,其中y、k、l、
m的值可以利用年增长率的公式得到。
三、模型及变量选取
(一)模型
基于文章在模型中引入的资本投入与土地指标不同,建
立两个线性模型。
模型1:lnY=lnA+αlnK+βlnL+γlnM+δt。其中Y 为农业总产值,K 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L、M 分别为劳动力及播种面
积。A 为常数项,t 为时间变量①。α、β、γ分别是资本产出弹
性、劳动力产出弹性、土地产出弹性,δ是科技进步率
模型2:lnY=lnA′+α′lnK′+β′lnL+γ′lnM′+δ′t。其中Y、L、t
与模型1的概念相同,K 为农业机械总动力,M′为年底常用耕
地面积,A′为常数项,α′、β′、γ′分别是资本产出弹性、劳动力
产出弹性、土地产出弹性,δ′是科技进步率。
(二)Y:农业总产值
选用《河南统计年鉴2010》和《河南六十年》农林牧渔业
总产值年末数,样本年份区间为1980—2009年,由于在模型
2中要素投入指标中农业机械总动力属能源消耗且价格指数
是1989年以后编制,不易按基期价格计算,为了统一口径,在
模型1和2中,农业总产值使用当年价格进行计算。
(三)K:资本投入
在模型1中,选用《河南统计年鉴2010》和《河南六十年》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年末数,取当年价格进行计算。
由于固定资本投入以农业机械为主,因此在模型2中,选
用《河南统计年鉴2010》和《河南六十年》农业机械总动力,样
本年份区间为1990—2009年。
(四)L:劳动力
劳动投入指标应该取生产过程中实际投入的劳动量,由
于数据不易得到,本文选取1990—2009年第一产业人数代
表。从数据来看,河南劳动力投入呈现不同时段交替递增递
减的状态,与农业总产值的变化不同,因此,预期劳动力变量
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会不显著或者为负。
(五)M:土地
鉴于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和“撂荒”现象,在模型1中,本
文采用《河南统计年鉴2010》和《河南六十年》农作物播种面
积代表。在模型2中,本文采用《河南统计年鉴2010》和《河
南六十年》年底常用耕地面积代表。
四、实证分析
(一)模型回归及结果分析
模型1:
lnY=53.76+0.22lnK+0.23lnL-5.30lnM+0.131t+0.243AR(1)
(4.6035)(1.9080)(0.7845)(-4.4401)(1.0040)
模型1结果如表1所示②。总体来看,各解释变量均能较
好地解释其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D.W.值为1.942,说明回
归方程的残差不存在序列相关。
从经济学意义上看,农村固定资本投资产出弹性为
0.22,说明农村固定资本投资增加1%,使农业总产值增长
0.22%;由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作用时间具有一定的滞后期,
资金的自身积累能力相对匮乏,因此资金要素投入产出弹性
不高,低于农业部科技与质量标准司的全国弹性系数0.55。
农业劳动力的影响没有通过检验,符合中国经济增长呈现出
典型的资本投入推动性特点,劳动力投入对推动经济增长的
作用不明显的结论[2]。播种面积的影响为负数,可能的解释
是播种面积尽管每年有所扩大,但土地效率不高。从三者产
出弹性比较来看,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总产值的边际产
出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说明保证河南农业总产值增长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增加资本投资。
模型2:
lnY = 62.79 + 0.63lnK - 0.563lnL - 6.397lnM + 0.035t
(9.4854)(2.7612)(-2.5926)(-9.0714)(5.1752)模型2结果如表2所示。各解释变量均能较好地解释其
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D.W.值为1.777,说明回归方程的残
差不存在序列相关。
从经济学意义上看,机械总动力产出弹性为0.630,显著
高于农村固定资本投资的产出弹性,说明机械总动力增加
1%,使农业总产值增长0.63%;农业生产的客观实践要求提
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因此ZF应更重视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
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劳动力产出弹性为负,其原因在于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劳动力相对过剩,其负值也符合刘易斯
所提出的农业劳动无限供给下的劳动边际产出等于零或负
值;劳动力弹性为负,也说明劳动者素质不高,不能适应经济
快速发展的要求。耕地面积影响为负数,说明人多地少的矛
盾尖锐,耕地总体质量不高,土地产出效益较差。从三者产
出弹性比较来看,机械总动力对农业总产值的边际产出处于
绝对优势地位,因此ZF可以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机械的投资力度,促进河南农业经济快速增长。
(二)要素增长率及贡献份额
1.年增长率测算及分析
总体来看,不同时间阶段的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资本年
增长率存在明显差异。劳动力年增长率在1997—1998年有较
大变动,土地年增长率较为平稳。以机械动力为代表的固定
资本增长在2006年之后较为缓慢,而农业总产值增长有较大
幅度的变动,表明尽管机械化对农业增长的贡献较大,但随着
技术进步的发展,其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呈递减的趋势。
劳动投入的增长率在2000年以后处于较低的水平,科技
进步贡献率也在2006—2008年急速下降。劳动投入增长率
在1997—2000 年达到高峰阶段,而科技进步贡献率在
2000—2003年达到了高峰阶段。从两条图线的走势来看,两
者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但两者之间存在一至两年的滞后
期。资本投入的增长引起科技进步的增长不是呈现一个绝
对的比例。这也说明了ZF在制定刺激经济和技术进步的
政策时,应更加注重对资本投入的作用。
2.要素贡献率的测算及分析
总体来看,资本贡献率在1997年之前走势较为平稳,其
中1997—2005年有较大涨幅,以后又趋于平稳。与其他三个
要素的贡献率相比,资本贡献率最高。30年来,以农业机械为代表的固定资本投入在河南省农
业总产出的增长中所作的贡献率高达51.37%,说明农业资
本投入对河南省农业经济的增长起到决定性作用。从
1997—2006年曲线变化趋势来看,资本贡献率较高的阶段,
科技贡献率也较高,由此可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农业
机械为代表的固定资本投入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与
日俱增。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较高,但并不会连年上升,这说明
农业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滞后性、长期性和周期性,
科技自身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储备过程,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
献有一个积累过程[3]。
劳动力贡献率大多数年份是负值,说明尽管劳动力是农
业生产主要投入要素之一,但这种劳动投入型的生产不利于
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劳动力相对减少(如1999—2003 年期
间),其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正面影响就大一些。
土地贡献率在1997年之前走势较为平稳,但1997年之
后贡献率为负而且急速下降,说明我们不能增加土地面积来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而应该在现有耕地上精耕细作,充分利
用现有耕地以提高技术效率。
五、小结及进一步的研究
首先本文利用参数估计的方法测算了河南省1980—2009
年农业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率,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影响河
南农业经济增长的因素。由于采用回归分析确定系数,参数
值会过重依赖于样本数据,难以避免数据误差的影响。其次,
本文是在C-D生产函数基础上进行测算和分析的,随着时间
的推移,生产函数的形式会发生变动,因而对于如何在不同历
史时期得出不同的总量生产函数,以便分别测算不同时期的
要素增长率和贡献率,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注释:
①关于t 的取值分为两部分,2000年以前的年份t 取负值,
从-15到-1,2000年及以后的年份t 取正值,从1到15。这
样平均消除了时间变动的影响。
②第一次计算时,D.W.值没有通过检验,由于模型存在着序
列相关,因此利用广义差分法消除序列相关。
参考文献:
[1]姚领,谢家智,李文静.技术进步、资金投入与农业产出增
长[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7):9—15.
[2]杨飞虎.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1952—2008[J].经济问题
探索,2010,(9):1—7.
[3]宋卫国,李军“. 十五”规划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目标选择
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0,(6):10—14.
责任编辑姚佐军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