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学(理论版)
2334 1
2013-03-05

当前,国内券商经营模式粗放,业务结构雷同,收入来源有限,正面临着因市场长期低迷而引发的生存危机。综观国际上著名券商的成长历程,无一不是在跌宕起伏的市场环境下,经过长期摸爬滚打获得生存、发展和壮大,它们在持续低迷的市场环境中求生存、度难关、谋发展的经验,对于提高国内券商在弱市中的生存能力具有借鉴价值。

  积极开展业务创新

  推动收入多元化和合理化

  业务创新是券商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是应对弱市的根本手段。境外券商通过持续的业务创新活动,来推动公司业务结构的转型,实现业务收入的多元化和合理化,提高公司弱市中生存能力。

  20世纪70年代,美国券商的业务比较单一,收入主要来自传统的经纪业务,随着佣金自由化政策的实施,券商佣金收入大幅下降,许多公司面临生存危机,迫使各券商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努力拓展收入渠道,开辟新的利润。因此,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掀起了一股创新的热潮,外汇期货、利率期货、指数期货、互换、金融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种相继问世;证券业与银行业、保险业进行广泛合作,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互动机制不断加强,资产证券化、养老基金、开放式基金、证券回购等新的业务品种应运而生。

  同时,它们积极推动公司业务收入的合理化。各券商大力发展资产管理、战略咨询、投资顾问等具有较高稳定性的服务收费型创新业务,降低传统的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发行承销等易受股市周期影响的业务收入比重,使公司业务收入更加稳定、合理。

  强化成本控制

  压缩成本费用支出

  境外券商的发展实践表明,强化成本管理,效仿丰田公司力争把干毛巾再拧出一点水来的成本控制模式,对提高公司在弱市中的盈利水平和生存能力往往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境外券商通常采取如下成本管理措施:

  其一,实施裁员、减薪计划。境外券商普遍采取比较灵活的员工雇佣机制,在不景气年份进行适当的裁员。2000年以来美国股市持续低迷,美国券商纷纷实施裁员和减薪计划,压缩成本费用。美林2000年的员工数为71,600人,2001年底减少到57,100人,2002年底继续减少到50,900人;高盛公司2001年底公司员工为22,677人,2002年底减少到19,739人。在减薪方面,2000年美国证券行业的基本薪资为468亿美元,2002年减少到405亿美元,同期的变动薪资从222亿美元减少到126亿美元。

  其二,关闭亏损的营业机构。1998年上半年,野村证券出现了13亿美元的亏损,不久该公司便宣布关闭部分设立在欧洲和美洲的分公司,并裁员650人,占海外雇员的20%

  其三,大刀阔斧地削减营业场所租金、通讯费、设备成本、促销成本等非薪资支出,通常将这类费用支出控制在净收入的25%左右。

  其四,采取大集中的经纪业务管理模式,降低业务成本。目前,大多数境外券商将营业部的资金、股票等全部集中到总部的控制下,对经纪业务实行大集中交易,营业部仅成为一个销售中心和客户服务中心。

  其五,重组业务流程,对部分工作流程采取外包方式。境外券商考虑利用外部资源、采取外包的方式来完成这些低附加值、高成本的流程,它们通常将后勤业务、信息系统处理业务甚至人力资源管理业务进行外包,以达到整合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调整组织结构

  积极适应经营环境的变化

  证券市场运行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证券业经营环境瞬息万变,券商内部组织结构也必须作出适当调整。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日益明显、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新形势下,境外券商积极调整组织结构,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其组织架构上体现了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其一,设立金融控股公司,采取以专业化为基础的集团化运作模式。美林、摩根斯坦利、野村、日兴、大和、瑞银(UBS)等公司纷纷调整内部组织结构,采取集团化运作,以迅速扩大公司规模,提高公司的整体竞争力;通过对内部资源分类、整合、策划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效率,提高公司在弱市中抵御风险、创造利润的能力。

  以日本券商为例。近年来,日本股市持续低迷,证券公司面临异常严峻的业务环境,迫使野村、大和、日兴三大券商调整内部的组织结构。19984月,大和证券率先完成了控股公司的改革;200110月,野村证券和日兴证券也进行了组织结构的改革,总公司改制为专门负责资本运营和战略管理的控股公司,将具体业务放在下属证券子公司执行。组织结构的调整结出了丰硕果实,2002年中期数据显示,三大公司费用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野村、日兴和大和证券的非利息费用分别下降了58.4%10%7%,三大公司均实现了扭亏为盈。

  其二,业务构架设计上将产品与客户有机结合,从而体现出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经营理念;采取大业务部门架构,实施扁平化管理。例如,在美林的组织架构中,业务部门划分成三大业务模块,即全球市场和投资银行集团(GMI),全球私人客户(GPC)和美林投资管理(MLIM)。其中,GMI为世界各地的企业、机构和ZF部门客户提供股权和债务交易、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服务、战略性兼并收购咨询服务,GPC为个人、中小规模企业以及雇员福利计划提供全球理财产品和服务,以帮助客户构建金融资产、最大化其风险-收益投资目标,MLIM则为个人、机构和企业客户提供资产管理服务;在摩根斯坦利的组织架构中,公司被划分成机构证券业务、个人投资者集团业务、投资管理业务和信用服务业务等四大业务模块,然后对不同的业务模块按照客户类别进行细分。

  同时,它们将紧密相关的业务放在一个大的业务部门中,实施扁平化管理,便于彼此之间的协作,拓宽了管理幅度,减少了管理层次,提高了管理效率。

  其三,内部管理机构精简、高效,主要设人事、财务、审计、法律等部门。日本的瑞穗控股设有一个企业管理总部的组织,包括企划部、财务会计部、风险管理部、人事部、IT与系统部、法律部等;而瑞银集团(UBS)则由一个相对独立的公司管理中心来实现内部管理职能。

  其四,将公司资源向核心业务集中,收缩非核心业务。例如,野村证券自200110月将业务部门整合为国内零售、全球批发以及资产管理三大部门,根据服务对象来调整业务,提高了经营效率;日兴证券将商业银行及抵押贷款等非核心业务出售,虽然造成一定的营业外损失,但提高了整个公司的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增强了核心业务的竞争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3-5 17:52:02
树立客户服务理念

  强化客户关系管理

  客户是证券公司的衣食父母,券商间的业务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客户资源的竞争。只有树立正确的客户服务理念,最大限度地使客户满意,客户才会选择与公司同舟共济、共度难关。境外券商在客户服务方面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其一,在长期的客户市场开发与服务实践中,形成鲜明的客户服务理念。例如,美林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把客户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经营理念;摩根斯坦利认为,“客户是判断我们工作成效的唯一权威,富有建设性的客户关系将是企业增长的无尽动力”;雷曼兄弟认为,“客户是我们所从事一切工作的中心,致力于发扬雇员的潜能,建立成功的团队,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

  其二,通过全方位服务与客户保持长期稳定的关系。根据美国汽车业的调查结果,1个满意的客户会引发8笔潜在的生意,其中至少有1笔成交;1个不满意的客户会影响到25个人的消费意愿;争取1个新客户的成本费用是留住1个老客户费用的6倍。而在股市持续低迷的市场环境下,开发新客户难度更大、成本更高,留住老客户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境外券商在积极开发新客户的同时,努力留住老客户。例如,摩根斯坦利将研究、产品开发与交易执行等职能有机结合起来,服务于客户,与客户建立长期而牢固的关系;美林采取以金融顾问FC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和个性化服务的模式,将富裕阶层作为客户开发的主攻方向;雷曼兄弟公司一直坚持“关系投资银行”策略,力求与客户保持良好、持久的关系,使得该公司1992年以来主承销了大量老客户的再融资业务。

  其三,强化客户关系管理,有效整合、共享和管理公司的客户资源。建立公司各业务部门、各地域的客户基本数据库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实现全公司客户资源的共享,以提高客户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客户服务水平。例如,京华山一国际(香港)有限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的成功运用,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仅仅经过4年的努力,该公司就以净资产10亿港元的实力一跃成为香港地区的大型综合券商。

  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分散公司业务风险

  目前,许多境外券商都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公司,它们采取购并、与国外金融机构进行合资及开展业务合作等多种方式,把业务触角伸向全球市场。例如,1995年美林收购英国的水星资产管理公司,使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迅速上升到4500亿美元;1996年收购了日本山一证券的部分经纪业务,即成为日本第十大零售经纪商。经过长期不懈的国际市场业务开发,美林已在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在世界上32个证券交易所拥有会员资格。2002年,公司的净收入75%来自美国,14%来自欧洲,4%来自日本,7%来自其他非美国地区;在公司管理的4620亿美元客户资产中,有69%来自美国,23%来自欧洲,8%来自其他非美国地区。

  通过业务和客户的全球化,稳定了公司的收入来源,规避了因单一国家或地区市场的低迷而危及公司生存的风险,特别是在本土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起到了有效分散经营风险、稳定公司业绩的作用。

  找准市场定位

  打造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业务

  随着专业化分工的不断细化以及市场竞争程度的日益加剧,许多境外券商结合自身的特点,找准市场定位,积极开展某些业务领域的特色化经营,提升业务竞争优势,并打造成为业内霸主地位。

  例如,美林、摩根斯坦利等公司的业务最为分散,多项业务具有举足轻重的市场地位,是典型的“全能型”选手。它们特别注重发展资产管理及其相关业务,2002年,美林的资产管理与组合服务收入达49.14亿美元,摩根斯坦利的资产管理业务收入达39.45亿美元;高盛公司注重投资银行业务的开拓,2002年,公司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尽管较2000年的53.71亿美元和2001年的38.36亿美元大幅下降,但仍获得28.3亿美元;雷曼兄弟公司注重股权投资业务,不断开拓对私人权益资本市场的投资业务;而嘉信、爱德华琼斯等公司则专注于网上经纪业务的开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降低交易成本,提供廉价的交易服务。

  重视研发工作

  构建强大的研究团队

  研发工作是券商业务活动的重要基础,研发能力是券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强大的研究团队可以为公司提供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服务产品,为公司开发新的业务品种、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夯实了基础。

  美林的研究团队被公认为全球最优秀的,研究水平得到全球投资界的认同。目前,美林共有700多位研究员,研究队伍分布在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强大的研究队伍拓展了美林的业务领域。1993年,美林的并购业务仅位居全美排行榜的第八位。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美林不惜重金充实了自己的行业研究力量,所聘行业专家横跨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业等重要行业。这些行业专家在行业研究方面的特长,为美林赢得了百事可乐、卡特彼勒等大公司的业务。由于吸引行业专家参与并购业务,美林的并购业务由此迅速崛起并成为公司新的核心业务,1997年并购业务名列全美第一。

  强大的研究队伍支持了美林经纪业务的高佣金收费模式。美林依靠强大的研究力量和优秀的FC团队,为客户提供资产运营计划、税务咨询、资产投资组合建议以及其它资产增值性服务,从而收取每笔交易在100至400美元之间的高额佣金。

  注重风险管理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证券业属于高风险行业,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是券商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境外券商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公司在弱市中抵御风险的能力大大提高。

  其一,具备成熟、各具特色的风险管理理念。例如,美林的基本理念是,风险控制比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更重要,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必须减少难以承受的损失的可能性;摩根斯坦利则认为,风险是券商业务固有的特性,券商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会涉及到各种风险,如何有效识别、评价、检测和控制每一种风险,对公司经营业绩和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其二,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组织。境外券商一般具备比较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形成了组织严密、系统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在美国,券商的风险管理结构通常由审计委员会、执行管理委员会、风险监视委员会、风险政策小组、业务单位、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公司各种管制委员会等组成。

  其三,运用多样化、模型化的风险管理工具。境外券商通常运用大量的风险计量模型进行风险测量、评估和管理,对公司的风险进行动态监控,及时发现风险隐患,积极采取补救措施。主要的风险管理工具有VAR方法、资产收益法、情景分析方法、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