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理论上,经济学还不是一门严谨的科学。
西方经济学的基石——供求定理的前提假设相互矛盾,分割,且自动均衡的结论经不起推敲。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比较详细刻画了经济周期,但却是表面层次的,没有区分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中货币职能的差异,而经济周期的根源是货币利润的沉淀,它导致了债务危机,而对它的不适当解决——粗放的货币发行,经济的另一大难题滞涨降临。
其次,在实践上,中国的经济史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从土地制度到分配制度,由昔日的大锅饭到改革开放、世贸组织、全球化,及至温总理卸任之际仍意犹未尽,夜以继日地调控,发布新政,果如发改委主任张平所言,过去所做完全正确,又何须忙乱?
再放眼他国,美国、欧盟、日本无不在为经济政策争辩、反复,尽管诺贝尔经济学奖成群结队,但对经济的解释、解决均一筹莫展,别无他策。
今年人大代表,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直言,ZF调控太频繁,准备金率上蹿下跳,而结果却是CPI如醉驾左右摇晃,动荡不已。
2008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中国推出的4万亿投资有正确的一面,但也有值得推敲之处。
在推出大规模刺激政策之前,要仔细考虑货币可能的流向,如果有比实体经济更大的货币池子,那么美好的愿望只能是一厢情愿了。
只是房地产的资本属性不除,结果房价一飞从天,空置飙升,民远不止。
而如果能潜下心来,革新一下思维方式,国际上顺循国际油价下跌之势,以不足40美元的价格买进储备;而国内大规模的信贷则用于购买生态林、重大专利、基础设施等公共品;那么,就不会被迫进口100美元的原油,雾霾也会减弱不少,技术进步也不会停留在口头上。
储备原油可以带动远洋海运、造船、仓储、钢铁、水泥、等产业,购买生态林、重大专利则会大幅促进林业、科技的持久振兴。
恰恰是仅有口头上的宣扬而无实际有效的制度安排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一种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