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摘自:网络
社会运作有各种「应该」:看到人应该要打招呼,讲话应该要修饰、委婉、顺耳,我们有九年或十二年的义务教育,当学生的在这段期间就是应该要听老师的话,不断听讲、背诵、考试、按时完成家庭作业……。
我们要遵循各种行为规范,不管从道德或法律的层次来说,每个社会有各自的做人道理。如果我们的行为举止不符合社会的「做人道理」,就会感受到各种程度的压力,甚至处罚。
可是,就算是教孩子的我们,也未必喜欢这些,不是吗?我们得承认,就算我们不喜欢,我们也得要尽量符合这个社会的规范,才能在社会里生存。
「不喜欢,还是得做」,这个道理,我们常常提醒孩子。可是,在情感的层面,我们要同理孩子,接纳孩子会有的情绪。如果我们真心接纳,那么当孩子犯错,我们会尽可能保持情绪的平静,跟孩子讨论,而不是用打骂来对待孩子。
带着这样的爱,我们相信孩子会找到自己的路,我们对孩子的努力都记得给予认同、肯定。我们不见得同意孩子的做法,我们也仍然可以支持孩子往前走,让孩子以爱为后盾,更勇敢、更坚强地面对挑战。
我不见得认同你的想法与行为,但我支持你为你自己做最好的决定。
我们为人父母的看法,只是很多看法的其中一种,当然不见得是最好的。关于这点,我们要虚心以对。千万不要用否定、贬低孩子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意见,甚至提升自己的自尊。
孩子越是有不同的看法,我们更是要让孩子有多一点机会表达,而不是压抑他。因为语言表达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重要能力,我们跟孩子的讨论,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教育。就算我们讲不过孩子,我们也不用反射性地用「态度不佳」这个大帽子扣在孩子头上。
要把情、理分开来,孩子讲得有没有道理是一件事,孩子表达的态度又是另一回事,两个都要谈,但不能混在一起。我们可以认同孩子有道理,就算我们不喜欢最后的结论。
有这样雅量的父母,孩子自然会比较自主、独立,更投入自己的生涯规划。也更能打从心底跟父母保持好关系,而不只是在形式上依循传统孝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