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三年来,上海财经大学以“985”项目“经济学创新平台”为载体,以经济学院为试验田,以“打造一流师资、加强学术研究、深化教学改革、狠抓学风教风、严化教师考核、规范行政管理”为核心内容,启动了全方位、多层次、高起点的经济学教育改革系统工程。自2004年引进田国强教授担任经济学院院长以后,上海财经大学加大改革力度,实行海外院长实聘制度,先后引进张欣教授、黄明教授、谭国富教授和艾春荣教授,分别担任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和统计系主任,从而使“经济学创新平台”建设扩展到全校范围,将我校改革推向全面深入阶段,并形成显著的规模效应。<BR>为了因应上海财经大学的国际化办学理念以及经济学院的“国际知名、国内一流”长期目标,“经济学创新平台”项目在实施伊始就制定了海外人才引进总体规划,首期三年引进30名左右海外优秀博士。2004年底,经济学院在美国JOE上发布招聘广告,大规模引进海归优秀人才。经过2005年和2006年两期招聘,成功引进了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康乃尔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女皇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波恩大学等世界名校的19名海归博士。<BR> 在前两期招聘工作的基础上,上海财经大学不断总结经验、发挥优势,截至2007年8月底,“经济学创新平台” 项目第三期海外招聘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共引进海外优秀人才10多名。其中,经济学院和高等研究院引进7位优秀人才,他们分别是美国克莱姆森大学俞卫博士(上财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聘用,同时聘为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分管科研工作)、香港大学统计与精算系博士后、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周勇博士(上财统计系与高等研究院联合聘用)、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大学郭玉贵博士(高等研究院聘用)、美国康乃尔大学刘锋博士(经济学院与高等研究院联合聘用)、法国图卢兹一大黄威华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张文章博士、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胡晓娟博士。<BR> 目前,俞卫博士已经到校工作,周勇博士、郭玉贵博士、张文章博士即将于9月初到校,刘锋博士、黄威华博士及胡晓娟博士也将于2008年1月份到校。<BR> 俞卫博士: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聘为正教授,同时担任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分管科研工作。1992年毕业于美国克莱姆森大学;1994年获得美国国家卫生局博士后奖学金在波士顿大学完成了卫生经济学的研究;1996年至2000年在波士顿大学医学院担任助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2000年至2006年在美国联邦退役军人部卫生经济资源中心担任研究员(Health Economist);2000年至2006年在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院卫生政策中心和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基础医疗和效益研究中心担任研究员(Fellow),具有研究项目的开展和现代管理的丰富经验。<BR> 俞卫博士在美国,中国,新加坡,和欧洲的学术刊物及书籍中发表了 50 多篇论文及研究报告,其中七篇论文分别发表在卫生政策与服务类、医学类、和企业管理与金融类的前五名最具影响力的期刊上( Medical Care Research and Review - 2000-04 年国际期刊卫生政策与服务类的影响力排名第三;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 2000-04 年国际期刊卫生政策与服务类排名第四 , JAMA - 美国一流的医学学术杂志 ;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 2000-04 企业管理与金融类排名第四)。<BR> 周勇博士:统计系作为学科带头人引进,聘为正教授,同时担任高等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具有长期在国外工作和研究的经历。1994年获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博士学位,并于1994—1997年进入北京大学概率统计系、香港大学统计与精算系博士后工作站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数理统计、计量经济与金融、生物统计。周勇博士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基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应用数学所研究员、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UNC)生物统计系研究副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工作基地副研究员、香港理工大学会计系研究员(Research Fellow)。周勇博士科研能力突出,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发表SCI文章25篇),其中包括发表在国际顶尖统计杂志《Annals of Statistics》、计量经济学顶尖期刊《Journal of Econometrics》、以及权威统计期刊《Biometrika》、 《Biometrics》、《Journal of Multivariate Analysis》和《Statistica Sinica》等上。SCI索引的论文24 篇(至2005年底),其中论文被SCI引用约51次,他人SCI索引文章引用43次,非SCI论文被他人SCI论文引用3次,并3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同时周勇博士还担任《数理统计与管理》编委,《应用数学学报》执行编委、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生物信息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第一批特聘研究人员、美国《数学评论》(“Mathematical Review”)特聘评论员、国家基金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专家等学术任职及数十份国内外杂志审稿人。<BR> 郭玉贵博士:高等研究院聘为副教授、“全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获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大学国际比较教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比较教育学、美中教育制度改革及全球化的教育发展趋势研究。郭玉贵博士曾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985客座教授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顾问。除了于1999年至2002年在美国国际科学社团主管“中国科学家与科研资源全球化项目”外,他全力参与国际组织和美国研究机构的多项有关全球化与科技、教育和人才发展战略研究以及国际教育合作和交流的实践活动。郭玉贵博士出版专著、发表论文共计50余篇,其在美国的学术生涯和实践活动具有独特性、前沿性、层次高、广泛性及实践性的特点。近年来,几乎每年国际组织、美国高层ZF机构和科教组织均邀请郭玉贵博士演讲或从事合作研究。鉴于其跨文化学术背景及与众不同的研究角度和观点,郭玉贵博士也被美国同行誉为“国际比较教育的独特资源”。郭玉贵博士的到来,将为高等研究院筹建中的“全球教育研究中心”发挥重要作用。<BR> 刘锋博士:经济学院与高等研究院联合聘为助教授。2007年5月获美国康乃尔大学政策分析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卫生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及应用微观经济学。刘锋博士具备良好的科研能力,目前已有3篇论文提交国外期刊(其中有1篇提交至国外一流期刊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同时还有5篇Working Paper。刘锋博士在校学习期间也曾多次荣获校级奖励。<BR>黄威华博士:经济学院聘为助教授。2007年6月获法国图卢兹一大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经济学、公司理财、实证金融。黄威华博士目前有三篇论文已经完成或正在研究中,具备良好的科研潜力。<BR> 张文章博士:经济学院聘为助教授。2007年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张文章博士攻读博士学位多次荣获校级奖励。主要研究领域为博弈论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具有很强的理论基础,做出高水平的研究具有较大潜力。<BR> 胡晓娟博士:经济学院聘为助教授。即将获得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博弈论。胡晓娟博士目前有3篇论文已经完成或正在研究中,具备良好的科研潜力,且在校学习期间曾获得多达9项的校级奖励。<BR>经济学院海外人才引进工作已扩大到全校,目前,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金融学院、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统计系等院系也已在海外人才招聘工作上抓紧进行,并取得初步成效。例如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今年已引进海外优秀人才4名,他们分别是:<BR> 童春阳博士:2006年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Marshall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主要是供应链库存管理、收益及动态定价管理和最近的实期权理论在供应链中的应用。<BR>沈月林博士:2004年毕业于美国波士顿大学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其主要研究领域是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在国际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权威期刊《INFORMS Journal on Computing》发表文章一篇。<BR>居恒博士: 2007年毕业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是产业组织、应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反垄断与竞争政策。<BR> 马晓静博士:2007年毕业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是产业组织、应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和市场营销。<BR> 未来几年,上海财大还将大力引进海外优秀人才,仅经济学院和高等研究院今后两年还将引进20名左右海内外优秀人才。上海财经大学对于海外人才的招聘不仅注重量,更注重质。为保证稳定、长效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学校最近颁布实施了《上海财经大学“常任轨”教师管理办法(试行)》,建立起一套类似北美研究型大学的常任教职制度。海归博士进入“常任教职轨”,都要有一般不超过 6 年试用期。试用期内每年由学院晋升与常任教职委员会对其教学、研究和服务进行考核评价,考察其在向常任教职迈进的过程中是否每年取得了正常的进步。试用期内第 3 年进行中期考核,评估试用期内的“常任轨”教师能否在试用期结束时被授予常任教职。试用期内第 6 年进行终期考核,其中包括在相关领域的国际著名一、二类学术期刊上发表数篇论文以及由相关领域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提供的学术评价信,最后结果将决定其能否获得常任教职。常任教职制度对于学校按国际标准考核进入“常任轨”的教师,推进我校的国际化进程,以及对于进一步做好引进创新性人才工作、建立长效机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当然,为了给学校非“常任轨”教师公平竞争的机会和激励,学校也正在尝试建立存量教师转入“常任轨”体系管理的办法。此外,为了确保高层次人才工作的持续性、长期性和有效性,学校正在规划设立专门的高层次人才发展基金,主要用于引进海外“常任轨”教师、特聘教授、海归院长(系主任)、转入“常任轨”的存量教师、创新团队、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支持计划等项目和计划。<BR> 08年元月美国经济学年会召开期间,学校还将组成由校领导带队,包括5名海归院长的海外人才招聘团,给出在国内乃至亚洲具有竞争力的待遇和科研条件,将引进更多、更优秀的海外优秀人才作为长期的工作目标。海外优秀人才的大规模引进,将进一步增强“经济学创新平台”项目中海归队伍的规模效应、影响效应、带动效应和凝聚效应。<BR> 上海财经大学将通过“经济学创新平台”建设凝聚海内外优势资源,打造一支一流的创新团队,同时参照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规范的科研教学管理方法,以及实践教学改革,结合中国的实际,系统地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培养一批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高素质精英型人才,构筑具有国际水准的决策咨询平台,最终将上海财经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有影响力的研究型大学。<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