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是后知后觉型的人,09年夏天大家都在为签工作而努最后一把力,我依然一边不慌不忙找着,一边悠然跑图书馆,那时正为王阳明着迷。不慌不忙我一直以为是我的优点,后来才慢慢意识到这也是一大缺点。
毕业前去某保险公司试用,后来被一个同学说动,决然退出。因为我实在不喜欢那种逼着自己的狂热,以及对于自己一再勉强的要求,太违心。即使马上就要毕业,我还是坚持再等等。
终于在毕业前找到一个管理咨询公司,就是那种一个老板很牛很能忽悠,然后带着三五个研究生的项目经理,几个本科的项目专员的公司。因为学的是管理,也算是专业对口。可惜带我的那个项目经理,似乎比我还内向,几乎从不给我任何指导。对于我的问题,他总是沉默,然后继续沉默。偶尔沉默几分钟后给个答案,也是极简单,而且极别扭。不知怎么,我总感觉他似乎有点不自信。后来他发现我的成长太慢,不好向公司交待,于是开始暗示。但初入职场的我,听不懂这些暗示,甚至更加懵懂。于是他找我谈话,而这种谈话是双方都很别扭的,而且总是无疾而终。再后来,再后来老板来到项目组,在他们一夕深谈后我被告知,没有通过为期半年的试用期。
然后回到北京,我继续找工作。我记得这时和一个好友深谈,我说我很迷茫,因为我发现公司的本质就是一个利益的集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质是利益关系,就算有温情,那也是点缀的面纱。我朋友说本来就是啊,你才知道。于是我更郁闷。顺便说一下,我经常听到“本来就是啊你才知道”这样的回答,这是我后知后觉的明证。但幸运的是,每当我理解了某个东西,我通常比别人理解的深刻。好吧,言归正传,我一边郁闷一边继续找工作。又找到了一家财务顾问公司,仍然是一家小公司,面试的时候,老板一顿痛骂。“你说你有经验你又不拿上证明资料,你算是职业人吗?你对自己这么不负责你想一直沉沦吗?你想永远留在底层吗?”我于是决定在这家公司留下来。不是我贱,是我那时一直知道自己有问题,而不清楚问题在哪,遇到一个对我棒喝的人我第一印象是感激。但是后面才知道,这位老板对谁都骂,是个老愤青。而且公司的运营模式比我的第一份工作更不堪,他就是伪装成专家,为某些国有资产的变装助力,然后赚取中介费或佣金。在这个公司上了一个月的班,每天面对的都是压力和折磨。因为第一个公司让我一身懒散的毛病,而这位老板则时时盯着你,绝不多花一分闲钱。有一晚12点,我睡梦中被电话吵醒,接起来老板就开骂:“你怎么这么久才接电话?明天早上……”等我挂了电话才想起来这么晚我应该关机才是正常的。
一个月后我辞职是因为对未来还是产生了怀疑,我朴素的观点就是,你的老板都只是那个样子,及时你赶上他,又能怎样?
这时候我的钱差不多花光了,于是离开北京,去到一个我兄长所在的城市,在他手下干活。这里就不多说,这一段时间我干的活是比较简单的,身体疲惫而心里放松,而且受到从上到下的一致认可。我初次放下了所谓“大学生”的架子,尽管毕业时我以为我放下了,其实并没有。放下的好处是轻松,是空杯心态,是什么都可以做了。有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我们已经沉到底了,其实没有,心还是飘着的,所以才会继续下沉。
然后做了一阵补习老师,一阵销售,开始了解到一个再创业团队的艰辛。最后,就是现在这个公司。现在这个公司,绝不是我遇到的最好的,所在行业也不是最精彩的,但是我不再是那个刚毕业的我。我沉下来,在这个集团公司思考、学习和展现,虽然只展现了一部分的自己,但是已经获得很多真正的认可,第一年十佳新人,第二年十佳员工。如果是刚毕业,我会对这种奖励在表面上和心里嗤之以鼻(因为潜意识里还是希望得到)。现在我大方的告诉自己想得到什么,对这个公司很感恩,对赏识的领导心里感激,对这个平台也很珍惜。
我认真计划要做的事,然后一步步实现。不疾不徐。
现在的我,没有成功,而且离成功还很远很远,但是能看见前方的路,比起以前的迷茫已经好了太多。所以写出这些,给那些还在迷茫的孩子。
这四年有以下经验教训:第一家公司让我初步知道运营模式是什么和职场的残酷,第二份工作让我开始有容人之量(马云说男人的胸怀是被委屈撑大的,这句话是真的!如果你经常感到委屈,那是因为你以前委屈的不够)。第三份工作让我学会空杯心态,什么时候你有了空杯心态,才算是真正沉到底可以反弹了。销售工作再一次让我意识到钱难挣屎难吃,你要挣钱你必须给对方带来实实在在看得见的价值。最后,现在最后这份工作,让我慢慢意识到,当你自己顺了,很多事情都会跟着顺起来。
然后再总结一些句子,给后来者:
1,        没有真正合适你的工作,在你真正适合工作以前。
2,        任何经历,对于心态好的人均可获得有益的经验。所以要对自己努力,别让遇到的坏事变成阴影心魔,甚至因此变得偏激。
3,        人际关系、口才忽悠是小道,能给客户给市场带来价值,给公司贡献才是大道。当然,两者兼顾是最好。
4,        空杯心态很重要。
5,        飘着永远不能发力。或者说,无处发力的感觉证明你还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