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 八区 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
4435 7
2007-08-30

区域国际竞争力及其指标体系初探

一、关于区域国际竞争力的认识
  

  区域的国际竞争力与区域的竞争力已不必再加以严格区分。我国已加入WTO,这意味着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快速流动,市场是一个全球化的市场。其结果是,一方面,所有区域都面对着获得更多资源的机会,同时又面临着自身资源被吸引流失的风险;另一方面,所有区域都在更大范围的全球市场中获得参与竞争的机会,同时又面临着在家门口市场中直接与更加强大的国际竞争对手抗争的风险。这就是我国各区域在发展中面临的现实。在此背景下探讨区域的竞争力必须充分考虑和认真分析两种资源和两种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找竞争对手,一个区域所追求的竞争力必然是国际竞争力。

  研究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和区域某个产业的竞争力都有其实践意义。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在探讨区域的竞争力时,都包括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和区域的某个产业的竞争力。我们认为,这两个方面都有其实践意义。研究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其意义主要在于通过评价构成区域综合竞争力中各项要素的长短优劣,便于明确今后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努力方向。例如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提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应包括:(1)国内经济;(2)国际化;(3)政府;(4)金融;(5)基础设施;(6)企业管理;(7)科学技术;(8)国民素质。瑞士世界经济论坛(WEF)认为在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时,包括:(1)开放程度;(2)制度;(3)政府;(4)金融;(5)基础设施;(6)管理能力;(7)科技水平;(8)劳动力。通过对上述8个方面的分别评价,得到一个综合的评价结论。这个评价过程,就是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优势、劣势的过程,其结论有利于指导今后的努力方向。
  区域的某个产业的竞争力研究,其意义在于指导选择区域的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以便更好地将地区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这一点无论是对国际分工还是对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分工都是非常重要的。

  区域竞争力衡量指标的选取及其汇总计算仍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不管是国际权威机构还是国内学者,在衡量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和区域的某个产业的竞争力时,都用了一套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涉及的指标过多,如1998年IblD用了259个指标,有的年份指标接近300个。同时,这些指标有的是统计数据,而有的则是问卷调查结果。将这些指标汇总成一个综合指标时,各指标权重的确定及指标值的合并方法对结论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论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二、衡量区域内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相对于区域的综合竞争力来说,区域内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与确定更为重要,因为这对各区域发挥比较优势从而选择主导产业至关重要。

  1、评价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为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四因素模型”

  波特认为,国家竞争优势的分析应从行业的角度着手,考察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政治等环境如何影响各个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了对国家竞争优势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解释,波特提出了一个“国家竞争优势四因素模型”。他认为,一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对企业开发其竞争优势有很大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有四项: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组织和竞争。在一个国家的众多行业中,最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是国内“四因素”环境特别有利的那些行业。因此,“四因素”是一国国际竞争力最重要的来源。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知识资源及基础设施等,这些要素可进一步分为基本要素(basicfactors)和高级要素(advancedfactors)两类。基本要素是指一国先天拥有或不用太大代价就能得到的要素,如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非熟练或半熟练劳动力等;高级要素指通过长期投资或培育才能创造出来的要素,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高质量人力资源、高新技术等。波特认为,国内需求是影响一国国际竞争力的另一重要因素。国内需求状况的不同会导致各国竞争优势的差异。波特将国内需求分为细分的需求、老练挑剔的需求、前瞻性需求三类。相关和支持产业是指一个国家的产业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国内具有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支持产业和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组织和竞争,包括企业建立、组织和管理的环境及国内竞争的环境。我们认为,波特的上述理论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括,因此也适用于确定区域产业竞争力。不过,具体运用时,还将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来设定原则和选取衡量指标。

  2、评价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原则

  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是一项科学性、客观性、前瞻性要求都很高的工作,一般应按照制定评价原则→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综合评价计算→产业得分排序→评价结果分析等步骤进行。进行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时既要立足本行业特点,又要面向外部环境,还要着眼于未来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区域产业竞争力的评价结果更逼近实际情况,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具体说来,在评价区域产业竞争力时,要遵循如下原则:一是优势度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问的竞争最终体现在市场的竞争上,特别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市场竞争和市场开拓更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二是战略性原则。区域产业竞争力的评价不能局限于对现有能力的评价,还应充分体现出对其发展潜力的评价,要有前瞻性。决定一个产业发展潜力的主要因素是产业的市场需求潜力及其科技含量,对一个产业战略性的评价要充分体现市场需求潜力和科技含量的情况。因为巨大的市场需求是促进区域产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并且只有技术水平高、技术进步速度快的产业才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三是生态性原则。近几十年来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一再向人们昭示,经济的发展不仅要追求规模的扩大和速度的提高,还要强调其生态环境效益。

  3、评价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依据上述原则,对区域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要从反映产业竞争力的五个方面着手:一是产业专门化程度;二是产业投入产出方面;三是产业的市场需求方面;四是产业组织方面;五是产业支撑方面。

  (1)生产专业化程度指标(权重为0.25)。产值专门化率:区域内某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全国某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计算时宜用3-5年的平均数,权重为0.125;劳动力专门化率。区域内某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全国某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计算时宜用3-5年的平均数,权重为0.125。

  (2)投入产出指标(权重为0.35)。资金利税率:区域内某产业资金利税率与区域内全部行业资金利税率之比/全国某产业资金利税率与全国全部行业资金利税率之比,计算时宜用3--5年的平均数,权重为0.4。

  (3)市场需求指标(权重为0.2)。市场潜力度:主要通过对国际、国内市场供求关系分析,确定市场状况为供过于求、供求基本平衡或供不应求。供过于求状况记0.1分,供求基本平衡记0.15分,供不应求记0.2分。

  (4)产业组织指标(权重为0.1)。产业组织优化度:通过对企业的规模结构、企业个数、企业领导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确定优、中、劣三个等级。优等记0.1分,中等记0.05分,劣等记0分。

  (5)产业支撑指标(权重为0.1)。产业综合支撑度:通过对影响产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区位因素、基础设施状况、产业配套状况等因素分析,确定优、中、劣三个等级。优等记0.1分,中等记0.05分,劣等记0分。

  上述各指标值相加即得到区域某产业竞争力的综合值,数值越大,竞争力越强。这种综合值既可用于衡量同一区域不同产业之间竞争力的比较,亦可用于不同区域间的同一产业竞争力的比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0-18 19:56:00

好啊,很有启发,谢了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7 22:33:00
收益非浅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1 20:52:00
权重是怎么给出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2 08:28:00
不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18 15:09:00

非常有用的资料,太感谢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