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II 四门课的复习建议
    先总体说一下。我的四门课除了数学满分比较显眼,其实的都不算高分,但是加在一起还是不错的。所以个人觉得四科要均衡地拿分,不要想着我专业课一定要140+,或者我英语一定要80+,你真的保证不了你的强项一定能高分,也保证不你的弱项一定考不好。最后看的是总分,所以最重要的思路就是:把你能拿到的分保证拿到,不确定的题拿上一部分分,不会的干脆就不要。做到这样就是我们平常会说的“发挥正常”。只要你基础够扎实,进复试应该没问题。我的话公共课三门基本是零失误,该拿的分都拿到了,就是最后专业课的几个问题小激动了一把结果犯二,丢了不少分。
下面分开说。
一、政治
    政治一直是我比较头大的一门,不过最后考了72分,还是很不错的一个分数。单选没错,但是多选错了5个,客观题40分。后面大概32分,比较正常的分数。
    政治看起来很吓人,但其实是最好准备的一门。
    首先说选择题,这个就要靠看红宝书和做选择题。红宝书就是我们的政治大纲解析,大概每年的9月份出吧(貌似是9月,记得不太清楚了)。我当时是买来以后非常细的过了一遍,每一句话都看,然后把自己觉得重要的东西划出来。虽然能记住的东西并不多,但有之前考过一次的底子,再这样仔仔细细地一遍下来之后就比较有谱了。第一遍看的时候带着做了陈先奎的2000题,个人不推荐这本,很基础的题,一般都是书上原话抠下空来让你选。后面就每天早上到自习室的时候看一章,总共看了有三遍吧。这期间带着做了肖秀荣的1000题,还是着重推荐1000题吧。其实肖秀荣一系列都非常不错,大家一直看他的资料其实就足够了。我在后期还看了风中劲草,这个系列的题不是很推荐,太多太杂,而且很多的题都是老题。不过风中劲草的知识点那本总结的不错,可以看一看。
    一般政治从九、十月份开始比较正常,主要还是把握知识框架啊脉络啊什么的,还有一些非常碎的知识点要反复识记(虽然我总也记不住毛主席的哪篇文章讲了什么事)。到最后12月冲刺的时候市面上会有非常多的模拟3套卷、5套卷,我建议大家都买来,掐着时间做一做,不用在意能得多少分,关键是扫一扫哪里还不会。我当时就是基本把全部这种模拟题全做了一遍,后来又把错题大概看了一遍,最后选择做的还说的过去。
再说说大题。我的建议是这样的,如果你没有所谓的政治头脑,就不要去大量的背那些所谓的押题。政治大题表面上说是看考点,实际改起来哪有人给你数你答对了几点,大多数改卷子的都是博士生,他们就是看字写的好不好,写的整齐不整齐。所以我说你有时间背这么多东西不如去练练字。考试的时候一定把字写大写舒服而且写满了,包你大题不会给你拉分。但是如果你执意想背大题的话,那就背肖秀荣的四套卷,容量比较适中而且适合背诵。
    总的说来,政治的成功与否在选择题,希望大家可以用最少的时间拿下政治。
二、英语
    英语的分值是这样:完型10分,阅读A 40分,阅读B 10分,翻译 10分,小作文10分,大作文20分。一般我的完型是6~7分,翻译能拿个5~6分,小作文7分保底,大作文15分保底,两个阅读一共错5个之内,这样也就大概是74~75分。最后考了74分是比较正常的,可能是翻译扣的分有点多,然后阅读补了上来。BTW,今年的翻译好像是比较难,之前微博上有北外改卷子的人爆料北京的翻译改出来平均一个题是0.25分。
    我的建议是:阅读的50分是王道,一定要控制在自己预期值内,其它的拿个正常的基本分就行,这样总分肯定不会低。
阅读我用的是张剑的黄皮书,分基础篇和提高篇。这本书上强力推荐,虽然有时题目出的很一般,但是文章非常非常的好!不要去在意自己错了几个对了几个,关键是一定要把读透读懂。这两本书我从8月份做到10月份,做完之后又跑去书店买了两本新的,重新做了一遍。对了,这里说一下,我基本没怎么专业背过单词,就是通过读文章来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记忆,这样做的好处是一些熟记僻意基本可以覆盖到。还有一点是做的时候要掐时间做,从一开始就要这样才能把阅读速度练起来,不然读的不快也没用。我最后做提高篇的时候基本一篇平均只要13分钟,所以考试的时候做的也很快。两遍黄皮书做下来,真是感觉自己阅读能力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所以阅读一定要大量的练习!
    再说说作文。好多人图省劲,就去背模板,个人非常不赞同这种做法。作文本身就是考察语言的应用能力,其提高就是要靠多写多练。建议有能力的同学在前期至少一周写一大一小,后期的话一天写一大,一天写一小。有时候要是实在没有时间写可以想关键字,就是把自己想到能用的词语或者短语列出来,尽量多写,然后把文章框架写个大概,再对照范文看看其行文的思路,运用的语言什么的。还有就是考试的时候一定要把字写的工整好看,尽量不要修改。最后推荐一下作文用书,我用的是考研1号的作文书,里面话题非常全,但全也就意味着多,多就意味着猜中的概率大。貌似今年的大作文这本书里面就有一个很相似的。总之,作文方面一定要多练多写多改。
    然后说说剩下的完型和翻译。完型的话20题,一题0.5分,又难性价比又低,所以我没有去特意练习。完型还是看的语言基础吧,阅读好起来以后拿个6分应该没什么问题。翻译的话也没什么必要去研究怎么翻才最完美,我建议把单词和句子读懂然后直译出来,拿个基础分。
    最后说一下英语考试时的做题顺序和时间分配。每个人在每项上花的时间不太一样,所以都有自己的做题顺序。我的大概是这样,先阅读A,一篇15分,共60分钟;再阅读B,20分钟;再翻译,30分钟;再完型,20分钟;最后时间全是作文的。当时我实际考的时候,阅读做的特别快,记得当时第一篇只用了7分钟,不过第四篇有些绕,花了20分钟才完全搞定。不过最后还是做的很快,给作文留下了不少时间。
三、数学
    我的数学当时拿过数学竞赛一等奖,本科又学的物理,数学底子还不错。所以数学的复习比较飘逸,没什么太大的参考价值。不过还是简单说一下。
    我是从10月份才开始数学的复习,看的陈文灯的书,没看过李永乐的,所以也比较不出来谁的好。不过通过和同学的交流中感觉可能李永乐的书比较重基础,适合数学基础一般的同学,陈文灯的书适合那些想冲击140+或者满分的人的。当时10月、11月每天只给数学1个小时,后来12月稍多了一些时间,一天一张真题卷子或者一份400题的卷子。我一般做真题写过程的话一个小时多点,400题比较难,大概两个小时一张卷子。这里说一下400题最后一定要做一下,不要怕打击自己,这是个检验知识盲点的好机会。
    大家不要学我在数学上不怎么花时间。一定要把数学重视起来,想考光华的话数学一定要在140+才有竞争力。
PS. 对数学还有几句话要说。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我在数学上花的时间确实有点少,但其实个人觉得还有一个部分的学习可以算作数学复习——数学知识在专业课上的应用。举个例子,在我当时听的光华应用经济系的高级计量的课上,会非常频繁的用到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结果用的多了之前就发现这些东西潜移默化成自己固有的知识体系,而且接触到了一些更高层次理解这些数学内涵的方法。你想想这样一来做数学题还能有神马困难?所以,学知识(不仅仅是学数学,学其它东西也是一样)关键在于运用,真的还是应验了那句老话:熟能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