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即:存在、不存在;反之不成立。前者是一种主观价值上的使用,后者更为抽象、更具内涵。从而使分析能客观、更近真实【即客观】。
如果存在是客观、自由、自在的,它便没意义,而仅仅是存在。而意义之说,便掺杂主观意识、价值取向。
大家在定性上具有较一致的认识,因无具体数据标准,每人心中各有定量标准,分歧永存。
因个体由主观意识,于是生死意义之说仅对个体自身具有绝对意义。生死意义因个体自身而具有自意义。重要的是彼此之间不互相强加于【事实上应该是相互理解、融入】,乃至不加于它物,于是个体便自在、自由。
“::::自10年左右截止目前,我是这么看待周围的人、周围的事和物,而且这样也很好。不知这样好不好,但目前看来运行还算良好……
【天上星空,心中道德……依玛努尔kant】
第八章 包容&自在
基于认知、理解的包容【没有认知、理解的包容是敷衍、欺骗彼此】,通向永久性成长、真实自在。【包容也不等于完全接受,应该算是那个啥啥啥哈……】
事物衰竭、衰败尽管存在外部环境的约束影响,但当且仅当自满之心不再包容外物,那便失去内在变动动力,衰败无可挽救。【个人成长如此、国家发展如此……】为什么呢?
因个体自成一体,具有自己的世界,彼此之间难免隔阂,以致内心的封闭、狭隘反映到行为决策上。规避外物而非容纳,因而也就规避了外界而非融入。那为什么非得设定融入外物、外界的目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