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2期《经济研究》共刊载上财教师的5篇论文。
田国强 和孙楚仁、章韬合写的《最低工资标准和我国企业的出口行为》一文,构建了一个包含企业异质性和最低工资在内的两国、两要素贸易模型,从理论及实证上考察了最低工资和企业生产率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最低工资的提高将通过选择效应(即迫使低效率企业推出出口市场)降低企业的出口概率,劳动力成本上升所导致的价格效应将降低企业的出口额,而企业出口概率和出口额都随着其生产率增加而增加。文章也进行了实证分析,利用中国制造业工业企业1998—2007年相关数据及所搜集的我国相关城市最低工资相关数据,对最低工资和企业生产率对中国企业出口行为的世纪影响进行了评估。
另一篇是周建教授与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艾春荣,以及王丹枫、唐莹合写的《中国农村消费与收入的结构效应》。文章基于微观个体行为,将社会心理学等方法引入到消费领域,在预防性储蓄动机框架下构建了具有消费与收入结构效应的理论模型,并基于此,对消费与收入的结构效应的理论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进一步通过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浙江省农村微观调查数据进行了验证。文章的理论分析揭示了不同收入影响不同商品类消费的作用机制以及不同个体消费差异依赖于收入的结构性差异的机理。
我校财经研究所邵帅副研究员与博士研究生杨莉莉、硕士研究生黄涛合作在《经济研究》2013年第2期发表一篇论文,题为《能源回弹效应的理论模型与中国经验》。
该论文针对既有研究未将能源效率内生化处理的关键缺陷,基于“干中学”思想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能源回弹效应的“内生化”理论模型,并利用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在要素产出弹性可变化条件下,测算了我国宏观经济层面的长短期能源回弹效应,最后结合实际国情和测算结果对我国的节能政策思路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在能源效率内生化条件下,CD生产函数对于研究回弹效应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和解释力;改革开放前回弹效应总体上表现为逆反效应,而改革开放期间则表现为部分回弹效应,且呈曲折下降趋势;通过提高能效降低能源消费的思路在我国是总体可行的,但潜在节能效果中有相当一部分被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新一轮能源消费所抵消,使得长期回弹效应偏高,我国宏观经济层面尚存在很大的节能空间;单纯依靠改进能效的节能政策只能部分解决问题,还必须引入价格、税收等一系列市场导向型的辅助性政策组合对回弹效应加以限制,以促使能效提高所获得的潜在节能效果最大程度地实现
我校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陈波老师与他人合作在《经济研究》2013年第2期发表一篇论文,题为《金融危机、融资成本与我国出口贸易变动》。
论文指出近期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但是,这一冲击对于出口的集约边际和广延边际却有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我国出口在2009间的变动,发现经济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出口的集约边际上,而广延边际反而还出现增长。为了解释这一令人吃惊的发现,论文通过允许出口企业依赖外部融资来支付其生产成本,并加入了对商品异质性需求,对Melitz(2003)的模型进行了拓展。拓展后的模型表明,即使每个厂商的出口收益由于受到外部需求的减弱而降低,出口厂商的数量仍可能会由于出口国利率的降低(如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等危机应对措施)而上升。论文进一步对理论结果进行数值模拟,发现其能够较好地拟合我国在2009年的出口边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