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 八区 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
2759 1
2005-05-19

美国迷惑——人民币是敌是友?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最新研究报告指出,人民币紧盯美元的汇率政策,缓解了美元贬值所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报告指出,自20023月至今,美元共贬值了16%。在上世纪80年代,美元每贬值10%,进口产品的价格就会相应上涨5%;而现在美元贬值10%,进口产品价格却只上涨了2%。进口产品价格是反映汇率对国内通货膨胀影响的重要指标,当进口产品价格提高,消费者价格就会上涨,从而加剧通货膨胀的压力。

然而,该报告与USCC(美中经济和关系审议委员会)提交给美国国会的2004年年度报告可谓背道而驰,USCC开篇就提出人民币的低估是导致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和失业的罪魁祸首,随后的近三十页篇幅 “引据成理”。然而,笔者看到的却是被导演的人民币汇率、经常项目赤字、美国失业的传导机制,即人民币被低估,造成美国经常项目赤字,最终导致了美国失业问题加剧。笔者持与美联储相同观点:经常项目赤字和失业同为美国过旺需求和产业结构改变的直接结果,而人民币对于美国赤字和失业起缓解作用。

美国对中国逆差扩大的根源

美联储自2001年初连续13次降息,1%的联邦基金利率是45年来的最低水平。低利率对刺激企业投资起促进作用。布什政府又于20035月底签署了总额为3500亿美元的新减税法案,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对个人消费的继续增长起到促进作用。2004财政年度,美国继续延续扩张的财政政策。房地产市场一派兴旺,民用住宅的新屋开工率、竣工率及房屋销售均持续旺盛,在美国东西海岸的大城市,房价上涨速度比物价上涨持续高出60%。美国gdp增长率一直维持在3.74%的高位。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对美国国内需求增长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从2002年至2004年的数据来看,美国进口总额的月平均增长率为1.12%(其中实物为1.16%,服务为0.93%)。因此,进口不断扩大的主要动力在于美国国内高涨的需求,其根源在于前一阶段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导向。

USCC的年度报告声称人民币的严重低估导致了美国对中国出口疲软,对美国制造业构成致命打击。如果延续这种逻辑推演,人民币就真的成为美国失业的元凶。但是, 在年度报告中USCC同样写道:“中国在多大程度上用这些技术(笔者注:指中国所需要的高科技含量产品)的进展来排出美国技术发展的竞争力是美国经济安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国会应该指示行政当局制订和公布一套统筹的、全面的国家政策和战略来应付中国对我们维持科技领导地位和竞争力的挑战。”这是何等的自相矛盾和进退两难?

在美国极具优势的高技术领域,中美合作显然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中国的高科技市场为美国公司带来巨大的商机。根据美国国会研究服务机构的报告,2002年美国向中国出口排名前五名的商品是航空器及其配件、电子机械设备、电脑、工业设备和特殊用途机械装备。该报告称,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占2002年美国出口中国商品的近57%

然而,正是出于“维持科技领导地位和竞争力”的考虑,在巨型计算机领域,美国政府规定,对华出口的产品运算速度不能高于同期中国自有产品的速度;某些美国芯片公司在出口产品之前,都会按要求把一个特别的口令留给美国国防部备案;微软公司则在其视窗系统中留下后门,并一直拒绝对华公开其源代码,直至2003年3月。最近,美国又在武器解禁的节骨眼上痛下毒手,充分体现了美国这种自相矛盾的心态。而正是这种心态导致美国优势产业对中国出口贡献严重不足。

美国自导自演的进口居高不下、出口不振必然带来日益扩大的赤字,现在把这个高帽扣给人民币岂不可笑?

美国失业的根源

既然美对中经常项目赤字的根源在于美国长期的扩张性经济政策和对中国出口的限制政策,那么将美国失业问题和人民币汇率挂钩的理论显然不攻自破。

USCC的论证基础是七张表图(其中四张中美经常项目表图,其余三张分别为汇率表、政府采购表和美国就业分析表),但是这些数据只能证明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和就业形势恶化存在着某种联系,并不能证明两者存在因果关系。

美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经完成了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现代服务业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变,包括从航空到银行以及餐馆等众多行业的服务业约占整个经济的80%,。新的产业结构决定美国就业结构和周期的变化。美国就业趋势呈现新的特点:

一.美国制造业提供的就业岗位从97年开始不断流失。如果将第一阶段(97年至2000年)的趋势放回美国产业结构转变的大背景之下,就业来源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正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第二阶段(2000年至今)就业岗位流失的原因是“新经济”泡沫的破裂。USCC在年度报告中着重分析了这一趋势,并指出“对美国极具战略意义”的制造业正面临严峻挑战。这不免有些杞人忧天。

二.服务业从90年代开始取代制造业成为就业岗位的主要来源,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99年末。以后的情形自然使人联想到“新经济”泡沫的破裂。

三.信息产业更能体现服务业的就业趋势,2000年是信息产业岗位提供的分水岭。

导致美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表面原因是“新经济”泡沫破裂至今的影响,其深层次的原因恰恰在于从传统制造业到现代服务业的美国产业结构大转移。因此,贸易逆差和失业加剧是美国产业结构导致的共生现象,说与哪个国家干涉汇率政策实在牵强。

人民币对美国的贡献

那么人民币或者说中国在美国经济发展中到底起怎样的作用?笔者认为,长期以来的人民币汇率政策保证了美国经济稳定发展,至少使美国经济不至于步入深渊。

首先,中国经济维持美国经济的稳定。美国长期的扩张性经济政策导致的持续过旺的国内需求以及产业结构转型,都迫使美国必须用大量进口来填补国内需求。同时美元对国际主要货币持续下跌,在这种情况下,从货币与美元绑定的中国进口自然是美国的最佳选择。如果没有中国国内产业过度竞争导致的低廉价格以及跟随美元贬值的人民币,美国的贸易赤字会更加难看。因此,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人民币的升值都将带来美国贸易进一步恶化,引发贸易灾难。

其次,人民币汇率保证了美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压缩美国失业率。中国向世界输出通货紧缩的言论一度风靡全球。然而,正是人民币跟随美元的同步贬值,保证美国较低的通货膨胀,使美国国内的价格水平不至涨得过快,维持美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保护了美国国内的产业和就业能力。同时,美资跨国公司在中国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取得了巨额利润回报,包括美资在内的外资公司从中国出口中也分得了大块蛋糕。各方面因素都预示着人民币大幅升值对美国经济的危害。

人民币将走向何方?

显然,美国国会的投票结果只能表达美国对持续的贸易逆差的担忧,甚至是一班政客借中国捞取政治资本的重演。当然,斯诺以及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对人民币升值的态度表明美国高管已经意识到中国问题不是那么简单。中国在长期的升值压力下保持缄默以及温总理在答记者问时的讲话不仅表明中国高管考虑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出发点是中国利益,还表明他们同时意识到人民币汇率的现行机制已经不适应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外汇储备和资源战略的要求。而最近七国集团(G7)财长会议上的种种迹象都表明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已经达成广泛共识。

人民币将走向何方?笔者认为,改绑定美元为盯住一揽子货币的汇率形成机制符合中国利益。问题在于,该汇率机制必然导致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这时,中国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对汇率予以干预,因为小幅的升值对中国是有利的,而大幅升值是包括中国、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所都不愿看到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5-19 22:51:00

好文章,与我的观点不谋而合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