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质疑</P>
<P>李荣田</P>
<P>中文版的《资本论》有时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表达形成价值的劳动。我国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几乎全部是这样。这就给人们的思维带来了极大的混乱。根据这个语词的字面含义,人们可以认为劳动在自然属性上也是无差别的。可是,人们根据生活实际可以作出否定的判断。在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劳动在自然属性上永远是有差别的!在这里,人们陷入了不可挣脱的困境。为了摆脱这个困境,有些人想出了一个办法:找出一个自身相同的词来表示所有劳动在自然属性上都相同。这个词便是“劳动”!至此,他们感觉到了精神上的无比轻松,到处说“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劳动!”可是,只要稍加思考,人们就会发现他们的做法是站不住脚的。逻辑学告诉人们,属概念相同的东西自身是不相同的。可是,由于中国真正读懂了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的人太少,他们这些说着这句糊涂话的人也可以成为学术权威,于是这句糊涂话上了教科书,而且,一上就是几十年!</P>
<P>“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形成价值的劳动不能用这个语词去表达。那末,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词表达形成价值的劳动呢?在英文版的《资本论》中,和“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相对应的语词是“homogeneous human labour”。这个语词译成汉语应该是“混合均匀的人类劳动”。笔者以为,用“混合均匀的人类劳动”表达形成价值的劳动是很准切的。<o:p></o:p></P>
<P>有的同志可能会问:这样一来,就等于你给形成价值的劳动下了“混合均匀的人类劳动”这样一个定义,难道这个定义是靠得住的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我们可以从经济生活的实际中看到“混合均匀的人类劳动”这种客观实体。马克思在描写价值实体的产生过程时,采用了黑格尔的表达方式,描写了一个人们怎样在大脑中“改造”概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人们在大脑中把关于劳动的种概念搅拌均匀,搅拌出一团关于劳动的概念的混合物,从而在人们的大脑中形成“人类劳动”这个概念。那末,人们在大脑中把关于劳动的种概念搅拌均匀,搅拌出一团关于劳动的概念的混合物,从而在人们的大脑中形成“人类劳动”这个概念是怎么一回事呢?人们在大脑中把关于劳动的种概念搅拌均匀,搅拌出一团关于劳动的概念的混合物,从而在人们的大脑中形成“人类劳动”这个概念,实质上就是在经济生活中同样看待不同种类的劳动。那末,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是否存在同样看待不同种类的劳动这种现象呢?回答是肯定的。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生产的产品是供本经济单位消费用的,因此,本经济单位的人在消费中需要什么就必须生产什么。这也就是说,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不可以同样看待不同种类的劳动。可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交换的存在,生产者在消费中需要什么却不一定生产什么。这也就是说,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者可以把在自己的消费中用不上的产品看作在自己的消费中用得上的产品。因此我们可以说,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者是可以同样看待不同种类的劳动的。<o:p></o:p></P>
<P>在这里我们需要指出,“人类劳动”和“劳动”不是一回事,“人类劳动”是“工业劳动”等关于劳动的种概念的反义词。我国经济学界很多人在解释价值实体的时候不解释“人类”两个字,这是因为他们误解了马克思的价值理论。<o:p></o:p></P>
<P><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o:p></P>
<P><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o: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8 22:01:1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