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4427 4
2007-09-09

  
   作者:王荣欣
  
   所谓“独立人格”是个大问题,简言之,它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中国人的“集体主义”是一盘
  散沙式的集体主义,没有个人主义。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邓晓芒在《人之镜——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
  结构》书中指出,中国人以人心为 对象世界的镜子,被动而平静地反映外界,其缺点是没有自我意识,
  也就没有独立人格。
   中国人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镜子,而没有自我意识,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中国人格的
  根基是“诚”,认为自己本心是纯洁的,拿着仁义道德的镜子“去照别人(诲人不倦)”,唯独不照
  自己,因为一照自己 就说明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不够“诚”。中国人是从自我出发 去认识外部世界,
  西方则是从外部世界出发 去获得自我的认识。不反思自己 是不可能有自我意识的。
  
   书中以西方的人格结构为参照系,以中西文学的不同为起点, 对中国传统人格结构进行了反思。
  作者对中国文学的分析我认为有三个比较精彩:《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屈原和鲁迅小说《伤逝》。
  
   关羽成为中国老百姓的、景仰和崇拜的对象,是因为他的忠孝仁义勇。就连“华容道义释曹操”的
  不忠不孝之举反而为关羽进一步 赢得了“义重如山”的美名。关羽的内心世界像抽象的道德观念所
  规定的那么简单,越简单,越令人肃然起敬。中国人(包括罗贯中)把人心看作客观世界的镜子,必然
  会把这个人的内心世界看作不动的,以免模糊了镜子本身的单纯明澈。这就不难理解关羽在中国为什么
  会得到如此崇拜,因为他成了一个概念,一个符号,而不是我们的朋友。
  
   屈原是另一个大人物,他是忠于楚王的,却被朝中小人诬蔑为居功自傲,图谋不轨。于是屈原只能陷于
  自我辩白的境地,“荃不察余之中情兮”(《离骚》),“吾告堵敖以不长,何试上自予,忠名弥璋?”
  (《天问》)。屈原没有想通的是所谓“清白” 只存在于刚生下来的婴儿,只有婴儿才不会受到任何污染。
  想要“不辩而自白”,只能是自然无为,彻底丧失人格的追求。
  
   在鲁迅小说《伤逝》,邓晓芒看出了中西爱情观念的本质差异。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完全是新式的自由
  恋爱,但他们的爱实际上仍然是传统的。子君(女方)要保持自己的纯洁明净,想在涓生面前变成孩子,
  想把现实拉回童年的幻想中。涓生认为爱情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交给对方,在所爱的人面前赤诚坦露。
  其实二人不是两个独立人格的平等的爱。子君以死来表示不愿长大,长大意味着堕落。涓生终于觉悟了,
  没有各自单独空间的恋爱,是压抑人的自由本性,腐蚀人的独立人格的。人格的建立需要与别人保持一定
  距离,中国传统的“诚”只会导致伪善和无人格。
  
   传统中国和西方是如此不同,中国传统的“独立人格”,就是 自觉地 扼杀自己的个性,坚持自己的
  无人格。这就不难理解,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鲁迅和钱玄同等现代知识分子会如此激烈地批评中国文化,
  陈独秀不容反对者有辩驳的余地,鲁迅主张不读中国书,钱玄同甚至要废掉汉字。
  
   新型的中国人格正在形成,我们要沿着五四路继续走下去,我们要把镜子对着自己而不是对着别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9-9 18:10:00
反观自身和周围的人n,好像是有些道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0 15:24:00
多谢转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8-20 19:27:00

有那么一点意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4-14 14:31:03
顶起来。。。。。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