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590 7
2007-09-10

从国际经验来看,要实现一个国家的快速发展,单有庞大的金融和能源企业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大批优秀的工业制造企业作为支撑。但我国强势的资源垄断力量导致了工业基础的虚弱。

  ——陈宇峰(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最近,有两则新闻引起我们对中国经济改革进程的重新关注:

  一则新闻是最近刚刚公布的“2006年中国税收百强排行榜”。目前纳税500强企业纳税总额达到7742.93亿元,税额占当年整个国家税收总收入的五分之一。从企业的性质来看,资源垄断性企业占据三分之一席位,金融企业占据这一榜单的“半壁江山”。由此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推断:中国经济尽管经历了二十年市场化改革,但国有企业的垄断力量仍占据着不可动摇的重要经济地位。

  另一则新闻是《2007年中国外商投资报告》认为,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行业真正被外资企业垄断,真正的垄断企业还是国有企业。

  按理说,随着近些年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一体化程度也不断深化,中国市场改革的新生力量与计划体制遗留下来的垄断势力应该进入对垒的攻坚阶段。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曾把中国目前这一进程比喻为“河中央的中国经济模式”。在他看来,中国的经济改革虽谈不上完全成功,但市场怎么都有半对半的对抗实力。不过,以上这两个报告一定会让斯蒂格利茨的判断大跌眼镜,一个悖论由此产生:即使在市场的快速增量发展中,依然无法抹去计划体制下遗留的垄断控制力量。

  其实,中国这些行政性垄断企业与西方国家的垄断企业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更多的是来自于传统计划体制遗留下来的垄断控制力量,延续过去体制获得的政府授权而实际需要公共政策机制予以调整的“官办”企业。

  而从这些国有垄断企业的高税收来看,恰恰反映了这些垄断企业与各级政府具有经济上的“共容利益”,而这些共同的经济利益使政府不愿意放弃对国有企业的控制,甚至在企业面临破产危机的时候给予一定的直接性或者间接性政策性补助。

  经过这二十年市场化改革之后,民营企业大大加强,一些经济效益不高的生产企业逐渐退出市场,但政府并没有放弃那些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资源垄断性国有企业。按照国家经济安全论,的确需要控制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支柱性产业。但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这些垄断性企业往往处于亏损或者微薄利润阶段,但在中国的情况却恰恰相反。

  另一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世界500强、美国500强、日本企业500强,尽管其中也有不少的炼油和金融企业高居榜首,但更不乏有通用汽车、IBM、松下、索尼、三星这样的优秀制造企业。这也说明,虽然能源业与金融业在现代经济世界具有不可替代的强势地位,但优秀的制造企业同样也能超过他们。而且,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经济崛起经验来看,要实现一个国家真正有效的快速发展,单有庞大的金融和能源企业是不够,这些企业都需要有一大批优秀的工业制造企业作为支撑。这就是说,中国要想实现世界500强的全面超越,首先培育的应该是具有良好创新动力的工业制造企业,而不是那些资源垄断性企业。

  尽管中国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得到快速的经济增长,500强企业的实力也大大增强,但这一税收榜首恰恰在警示我们:强势的资源垄断力量,虚弱的工业基础。如果不改变这一现状,不仅可持续发展无从谈起,而且我们担心,之前在改革中积累起来的虚弱工业基础很有可能被强势的资源垄断力量拖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9-10 11:46:00

被谁垄断都不是好消息

商务部8日发布2007中国外商投资报告称,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行业真正被外资企业垄断,真正的垄断企业还多是国有企业(9月9日中新社)。

  被外资垄断显然是难堪和危险的,那种感觉就像是被人抢占地盘之后,周身插满外来者贪婪的“吸管”。那么,被内资垄断的结果又是怎样?有资料显示,仅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四大公司在海外上市分红四年就超过1000亿美元!垄断国企在对内获取垄断暴利之余,热衷于对外派发红利,却又不愿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以至于屡屡成为舆论和民众谴责的对象。不难看出,无论外资垄断还是内资垄断,都无法改变消费者“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命运。

  外资垄断之所以一再被提及,是基于外资逐渐从最初的“合资”、“合作”演变为越来越多的收购与“吞并”的背景。有人据此判断,这已经“威胁到了民族品牌的生存和发展”。毋庸讳言,“垄断性并购”无论国际国内都客观存在,立法防止行业垄断也确实是一项“国际惯例”。但所谓“国际惯例”更多地是以制度手段制止一切行业垄断行为,而并不是仅仅针对外资企业做出额外的限制。

  同样是支持《反垄断法》的出台,不同群体有着其不同的利益诉求。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无非是寄希望于得到一个更好的市场环境;而多数垄断国企所反对的只是“外资垄断”,而不是“垄断”。这样的所谓“反垄断”,既是对外来“瓜分蛋糕者”的高度警惕,也是对扫除竞争对手后“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美好幻想的期待,不过是“某些企业以国家经济安全为名行企业保护之实”而已。

  不只是外资企业,任何垄断都是健康市场环境的大敌。反行业垄断不应有内资、外资之分。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垄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保障“民族品牌的生存和发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而不必寄希望于垄断企业的“大发善心”。在此之前,无论被谁垄断对消费者而言都不是什么幸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10 11:46:00
农业也同样受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10 11:47:00

高度关注外资垄断的三种倾向

商务部8日发布2007中国外商投资报告称,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行业真正被外资企业垄断,一个外资企业还难以在短期内形成对中国某个产业的垄断,真正的垄断企业还多是国有企业。(9月8日中国新闻网)

  正如商务部报告所说,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行业真正被外资所垄断。但是,这种倾向已经存在,如果不高度重视,一旦出现这样的问题,后果非常严重。

  首先,地方政府错误的政绩观带来的外资垄断倾向。大家知道,外资一直是考量地方政府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正因为如此,能否完成外资引入任务,就成了地方政府每年都必须跨越的一道坎。为了完成引资任务,地方政府可以舍弃一切利益,提供一切优惠条件。前几年,主要是通过土地、规费等手段,吸引外商投资建设新企业。但是,近几年来,却出现了一种新的倾向、新的投资风潮,那就是一些国外和境外投资机构,利用外资并购的方式,大量收购国内企业。如果说并购的初期只是受利益的驱动,很多收购行为只是看中被收购企业的地理位置、土地规模等,以便于今后开发受益。但是,我们渐渐地发现,外资并购已经出现了一种倾向,那就是大量并购传统企业、优势企业、行业龙头企业,最突出的就是徐工集团的外资并购。对于并购徐工集团的这家外资机构来说,在并购徐工集团的同时,又在与多家国内同类企业商谈并购计划,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而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在外资利用指标和政绩的双重压力下,只会考虑引进多少外资,而不会考虑是否会形成外资垄断问题的。那么,外资并购可能引起的行业垄断以及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的毫无作为,是否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呢?

  第二,份额垄断可能带来的行业垄断倾向。商务部的报告称,市场份额大不等于垄断。一些人说某领域被外资“垄断”了,其理由是这个行业各个外资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加起来达到很大的比重。我们承认,行业的份额垄断与行业垄断是两回事。但是,份额垄断如果调控不当,把握不好,在目前的情况下,也很有可能形成行业垄断。因为,在一些行业,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趋势。一些境外企业,为了达到控制市场、垄断行业的目的,一方面,抓紧利用地方政府对外资的过度渴望,在全国各地大肆圈地、创办同类企业;另一方面,则在境外设立关联公司,通过关联公司再向我国投资创办同类企业,变相地进行行业垄断。因此,我们在引进外资过程中,决不能忽视一些外商想控制、垄断行业的野心,必须及早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和策略。

  第三,利用原材料供应实施的行业垄断倾向。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外资企业和外商,在制造业难以达到控制行业、垄断行业的情况下,采取了分两步走的办法,先通过控制和垄断原材料供应的方式,间接地实施行业垄断行为。一些行业,虽然国内都能够采购到原材料,但是,这些外资企业却不在国内采购,而是纷纷在国外设立一些关联企业,利用关联企业供应原材料。一方面,从原材料供应到生产甚至销售全部掌控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则完全控制了原材料的价格,间接地进行行业控制和垄断。特别是一些需要通过从国外进口的原材料,更是被这些外资企业所控制。如果原材料控制的条件完全成熟,下一步谁能保证他们不迈出第二步,那就是直接实施行业控制与垄断呢?这个问题,难道不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10 11:48:00
担忧的是挂着国家名誉的私人垄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10 12:07:00
这种垄断对中国来说是必要的,这与中国的传统是相对应的,中国历来重视基础行业,没有能源与金融这两个底层与高层行业的垄断,便不会造就中国近日发展的奇迹,就像英国与日本一样,狭隘的岛屿造就了他们民族的扩张本性,本国要想在世界上站得住脚,就必须要有在世界上称霸一方的产品,但中国不同,巨大的内部需求可以是我们相对受世界的影响小一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