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存货调节机制。
合意量意义上的“I>S”,说明本国当年的生产能力不足以满足本国需求,厂商要靠存货满足需求意外增加,或者说,厂商的存货意外减少。
设一国今年的生产能力是1000,该国如何分享这种生产能力呢?再设
1)私人部门消费掉500,
2)私人部门计划留出50作为存货投资,计划留出300作为其他投资(包括折旧)
3)政府部门消费掉100
4)向国外出口50
这些支出项里,存货投资是最有“弹性”的。
假设这样一种结果先维持了多年。
没想到,突然某一年,该国私人部门的消费突增为550,而各部门都不愿意改变自己原先的支出水平,这样,该国会发生什么呢?首先会从“存货投资”下手。
这一年,厂商(属于私人部门)不能再如以前那样为自己准备存货了,先前计划好的存货投资改用于了消费,实际的存货投资量(0)比计划的存货投资量(50)要少。
实际存货投资量如果小于计划存货投资量,就是通常所说的“I>S”的情况(不过,这里的S是广义的,可以是四部门经济)。
上面的例子里,万一私人部门的消费突增为600且各部门都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支出,怎么办?这时厂商只好用往年的存货满足这种“不时之需”了。不过,要注意,这时进行核算,本年的GDP并不因为需求增加而增加。
凡是出现存货意外减少(“I>S”)的情况,说明,该国当年的生产能力相对不足了,这样,下一年度,该国可能有愿望生产更多的产出(扩大生产能力)——当然,这也受制于本国具体的资源技术条件。
通常所说的“(本年度)I>S,(下年度)产出会增加”,其实暗含了许多假设:下一年度各部门的支出水平都不低于往年,该国的潜在生产能力充足(能与时俱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