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我国肉类消费量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猪肉销量和价格下跌的趋势更加明显。三月中旬,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多个生猪养殖大省已经遭遇行业寒冬期。当前,全国猪价继续下跌,黑龙江和吉林已跌至5.2元/斤,华北大部分也跌破6元/斤。猪粮比价已经连续3天处于5:1以下的深度亏损,头均亏损259元,养殖户大呼“伤不起”。
中投顾问农林牧渔业研究员郑宇洁指出,我国猪肉消费季节性、节假日性明显,现在正是猪肉消费的淡季;饲料、人工、租金的不断上涨更是加大了养殖户们的压力,尤其是玉米、豆粨等饲料成本占据生猪养殖成本的56%左右,前段时间铁道部提价,对饲料价格提供支持,不断上涨的成本导致养殖户亏损面持续增大;我国生猪养殖行业散户众多,实力薄弱,散户的快进快出加剧了行情的波动,也不利于相关部门收集到准确有效的信息及监管部门对产品质量方面的管理;生猪养殖行业处于产业链“微笑曲线”的底部,行业整体实力较弱,议价能力不强,在供过于求的行情下,企业更加难以通过涨价来分摊成本。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已经进入全面亏损阶段。
行业内部自身格局、市场供求、成本等因素已经让生猪养殖户们苦不堪言,而近期发生的H7N9禽流感似乎给了行业背后“偷袭”,让行业雪上加霜。不少市民对肉类产品心存疑虑,猪肉不敢大胆食用,家禽类产品更是避之惟恐不及。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已然发生,但棘手的是养殖户们对这些所谓的“黑天鹅”事件束手无策,难以找到有效的方法来应对。
目前国家已经启动了冻猪肉收储政策,但是全国猪价并未显出止跌回升的迹象。一方面,可能因为政策执行还需要具体的落实,各地屠宰也需要经过投标中标之后才能进行实质性的收储;另一方面,养殖户为了降低损失,即使赔本也要尽快出栏,从而导致市场集中供应,供过于求的局面难以在短期内有根本性的改变。国家收储政策只是外部影响因素,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还在市场,还在企业自身综合实力上。国家收储能力有限,受物流冷链、仓库容量等因素限制,大面积的收储也不现实,因此指望政策来扭转市场行情恐怕并不可行。
郑宇洁认为,就目前来看,猪价底部才刚刚筑成,价格企稳回升还需要一段时间,最好的预期是,在端午节,随着消费量的增长及收储政策的影响,猪价可能有所上涨,但是中长期猪市行情的彻底转变,行业迎来上涨的趋势还需时日,中秋节是一个关卡,若行业还不能挺过,则只能寄希望于春节。
行业进入低谷期,禽流感来袭,对行业的影响似乎只是不利,但反过来看,难道只是外部因素导致行业目前的艰难处境吗?恐怕未必。不利的外部因素,在使行业亏损的同时,也在加快行业格局的调整,阵痛必然会产生,行业的转型升级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2012年,我国生猪出栏比例中,三分之一为散户,三分之一为50至500头的中等规模养殖企业,三分之一为500头以上的养殖企业。散户的比例依然较大。“十二五”规划中,国家明确指出,500头以上规模的养殖企业,其市场份额要占到50%左右。因此我国生猪养殖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势在必行,也是未来企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以及保障产品质量的必然趋势和要求。美国前20强的生猪养殖企业占据了50%的市场份额,与其相比,我国生猪养殖行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禽流感来袭,畜禽养殖业板块首当其冲,但是具体的子行业受损的程度还是有所区别。
与家禽养殖业相比,生猪养殖业可谓是“小巫见大巫”,而且生猪行业内部困扰大于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
H7N9事件发生后,国家相关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的表现可圈可点,相对比十年前的非典,政府在信息公开以及疫情防控等方面的工作效率和执行力度有明显的进步。上海市迅速关闭活禽交易市场、对感染群动物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对养殖户给予一定的补贴。其他地方政府也积极提醒公众要加强自身防御措施,并建议大家尽量“避免接触活禽”。
政府的工作有序推进,公众为了自身安全考虑,尽量降低感染的风险,基本上放弃了对活禽的消费。下游需求迅速冰封,让家禽养殖户措手不及,损失惨重。提升养殖户们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降低损失,需要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媒体等多方努力。首先,政府部门要尽快查清疫情病源,找到应对策略,防范疫情进一步发展;其次,企业作为主体应该建立预警机制,完善产业链条,提高抵御风险能力,尤其是下游深加工、冷冻仓储物流等方面的建设;最后,媒体应发挥自身力量,客观、公正、及时、准确的报道事实,引导公众理性对待,避免人们过度恐慌。
本文来源:http://www.ocn.com.cn/info/201304/nongchanpin15092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