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3652 3
2013-04-16

二○○三年,在央视的《对话》节目里,时任一汽集团总经理竺延风面对全国观众直率地谈了“耐住寂寞二十年”的观点,并解释说:“我讲的耐住寂寞二十年不是开发一个产品,是中国汽车工业从弱能够走到强”。一石激起千层浪,上述言论把竺延风推到舆论的了风口浪尖。十年后,当竺延风已经远离汽车产业的时候,终于我们企业界开始理解“耐住寂寞”的内涵了,但是我们已经走了十年的弯路。“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为了我们过去十年的教训,为了我们今后十年的生聚,本文为您全面剖析“二十年寂寞”背后蕴含的经济学原理,揭开汽车产业成本的面纱。

在我们揭开最后的谜底之前,我们先来解决经济学中存在的几个困惑。为什么劳动价值论不能说明国家之间劳动力收入的巨大反差?为什么二战前经济危机周期都是十年左右?为什么当今世界经济危机较少发生?为什么经济增长速度通常不能超过百分之十?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劳动价值论,指出商品价值取决于凝聚在商品中的人类无差别的劳动,并在这个基础上创建了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西方经济理论中和劳动价值论对立的,主要有边际效用价值论和均衡价格论,基本上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学说,或者在此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它们完全违背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本质上都是西方庸俗经济学的一套学说。然而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除了阶级立场和政治观点的对立产生的分歧,它的最大挑战在于劳动价值论很难解释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些价格现象。为什么不同国家之间劳动力价格差距如此之大?为什么不同国家之间同一组商品的价格比差距如此之大?我们举个例子说,中国和美国生产一件普通服装,价格分别是一百人民币和一百美元,可是中国和美国生产一辆普通轿车,价格分别是十万人民币和一万美元。为什么中国劳动力这么便宜,汽车价格要这么贵?

一种观点认为,这个是因为中国劳动生产率较低,但是这个看法和事实不符。我们中国很多汽车企业,特别是合资企业,使用和国外同类汽车厂家相同或相近的工时定额及生产设备,生产同类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没有本质差别。那么有没有可能,由于我们中国技术落后,所以我们不得不从国外引进更高价的设备呢?这个基本也是不可能的。自由贸易框架体系下,除非是它要对你搞技术封锁,否则类似汽车行业这种一般性技术,设备方面都是全球采购的,价格大家都是一样的。

还有一种观点,主要是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具体说是基于要素禀赋论,把资本和劳动力作为生产的两个要素。由于资本和劳动力在不同的国家稀缺程度不同,由于资本和劳动力在不同商品中的比例不同,那么发达国家资本密集度高的产业所生产的产品具有相对价格优势,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度高的产业所生产的产品具有相对价格优势。这个观点很有代表性,我们国家一些经济学者最早提出了这种观点。

比较优势理论从表面现象看是成立的,但是因果关系是不成立的,在微观经济层面建立不出实际模型,和劳动价值论发生强烈的抵触,本质上是一门伪科学。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制造同样的一辆汽车或一件服装,中美两国的工时相同,并且大家都是自主生产的话,那么比较优势就不会存在了,我们的问题自然也就不存在了。如果中国汽车制造业采购了一部分美国先进设备,那么中国一辆汽车生产中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必然包括了一部分由美国人完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部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我们必须用美国的劳动力价格支付,所以这辆汽车比中国人完全自主生产成本更高,相对于中国人完全自主生产的服装,汽车生产处于相对的成本劣势,这个时候完全满足比较优势理论所描述的基本状态。可是即使这样又能够说明什么呢?不管我们如何调整汇率,中国汽车制造的绝对成本始终低于美国,根本就不会出现所谓的中国人专门生产服装、美国人专门生产汽车那样的自由贸易情形。可见这个原因也是不成立的。

要认识劳动价值论,我们要从生产过程的分析入手,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利润。利润是企业销售收入扣除生产成本后的纯收入,为简化起见,我们这里不考虑企业税收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利润是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利润起到均衡市场价格的作用。资本主义或者说市场经济的最大目的,就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利润的最本质作用在于其具有投资功能。西方经济学通常认为投资是储蓄实现的,它这么说,无非是认为资本家有资格把自己企业的利润吃掉、喝掉,这是一个政治定义的问题,对结论无所谓。为方便分析,我们这里把企业的利润看成储蓄的唯一来源,并且把两者当成一个概念。

无论是任何社会经济制度,我们都不能离开利润,因为我们需要投资。当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投资是国家行为,国家可以强制积累,不需要企业利润。经济学告诉我们,投资是为了实现财富的增长。个人投资理财,可以提高个人在社会财富分配中的比重。企业进行投资,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有关经济增长理论,最有影响的经济学模型,哈罗德多马模型,就是说明经济增长率和储蓄率有正相关的比例关系,我们后面还要说到。

这个社会之所以有投资需求,是因为这个社会所有商品的生产,从投入到产出都需要一个过程,并且彼此时间的长短都不一致。无论是哪一类的投入,归根到底都是劳动力的投入,那么不是所有的劳动力都能够等到自己的成果收获的那一天,才可以获得必须的生活资料。能等多久呢?农民们是一年,农村来的建筑工人很多也是一年,工厂的工人们就是一个月。那么自己的东西还没有出来呢,一个月的时间就到了,怎么办?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为你投资了,所以投资产生的最初原因在于当期的产品我们不能当期全部消费,必须通过企业利润的形式转化为投资,用于支持其他产业的发展。换一个角度,也就是说投入产出周期比较长的产业必须获得投入产期比较短的产业的投资支持,经济才能够发展。

那么投入产出周期短的产业就不需要投资的支持吗?实际上所谓的投资是用来指可以形成企业固定资产的部分。类似于劳动力、生产原料这样的生产要素,价值转换过程通常都是很短的,在一个制造周期之内,企业所有用于购买劳动力、生产原料的投入可以完全转化到产品中去了,这种投入我们不把它算作投资,而是算成企业的流动资金,通过银行短期融资就可以解决。那么一个纯粹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可以认为它不需要固定资产,所以理论上不需要投资。一个纯粹的资本密集性产业,我们可以认为它只需要固定资产,所以理论上必须要有投资。

那么不是也有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企业,制造周期很长吗?比如说手工打造的汽车,精雕细琢的艺术巨制等等。事实上,现代化企业中几乎没有什么长制造周期的生产模式,即使象手工作业这样的生产方式,也完全可以通过增加劳动力的方法实现制造周期的缩短,所以我们看到银行的长期贷款,实际上就是指对固定资产贷款。对这一类的贷款,银行通常会指定贷款年限,企业需要还本和付息,这和流动资金贷款是不一样的。

投资是用来形成固定资产的,要形成固定资产就需要投入劳动力、生产原料等生产要素,归根到底就是要新增劳动力,所以投资当然就能够促进经济增长。那么当这个社会已经实现了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投资也会带来经济的增长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不是无限的。当这个社会已经实现了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后,投资意味着这个社会的劳动力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意味着这个社会的劳动力不断的从低资本密集度产业向高资本密集度产业转移,以不断的节省社会劳动力,创造出更多的国民收入。劳动力投入是生产过程中实现价值增值的唯一来源,这是劳动价值论告诉我们的。一个纯粹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即使不需要雇佣劳动力从事直接生产,也需要雇佣劳动力从事固定资产折旧。

在劳动力、技术没有进步和发展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会存在一个极限,在这个极限上,投资不会带来经济增长,只会带来经济衰退。由于在增长极限上,社会没有任何投资,所以企业也不会有任何利润,劳动者的收入和劳动者创造的财富是完全相等的。只有在这个阶段,我们才可以在生活中直接观察和验证劳动价值论,而其它的阶段的产品中所包含的隐藏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严格说我们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我们之所以会看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汽车价格的巨大反差,原因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处于不同的成长阶段,企业在不同阶段成本模式和成本计算方式是不一样的。

我们假设一下,一个社会只包含三种基本产品,分别是服装、汽车、家电,对应三个基本产业,分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混合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只有劳动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只有固定资本,混合型产业居于两者之间。服装的成本就是劳动力工资。汽车生产采用全自动化设备,不雇佣劳动力,那么汽车的成本实际上就是指我们使用全自动化设备的代价,它包括三部分,还本+付息+折旧。家电的成本则同时兼具两者特征,包括如下部分,劳动力工资+固定资产还本+付息+折旧,实际上后者才是最有代表性的成本构成模式。由于汽车产业是比较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固定资产比重很大,劳动力工资部分相对较小,为便于分析起见,我们在这里把它看成了纯粹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即只有固定资本。我们下面来看看汽车制造业的成本构成。

还本部分,我们银行通常是规定固定资产贷款年限不超过八年,换句话说就是只需要八年,我们就可以收回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了。这个还本年限原则上要和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吻合。如果我们银行设置过低,表面上很快就能回本了,但是实际上意味着这个汽车的成本非常高,销售价格也非常高,就算它发展再快也没有什么意思,因为社会消费不起、需求非常小。如果我们银行设置过高,那么意味着虽然我们的设备已经报废了,但是我们当年借的钱还没有还上,也就是说它很可能是一个赔本的生意。

付息包括两部分,一个是本金的利息,也就是你汽车制造商借了人家的钱投资,不能白借,得给人家点好处。还有一个就是所有原材料、中间品、库存所占用的流动资金的利息。占用银行的流动资金我们称之为企业的流动性负债。这个部分是很可观的,仅整车库存通常就相当于汽车厂家一个月的产量。据笔者对某汽车集团的调查,企业流动资产约占企业总资产高达60%。

折旧就是指对固定资产损耗的补偿,它既包含日常的维护费用,也包含更新的费用,这里主要指后者。那么我们投资一家汽车厂和投资一家服装厂是不一样的,类似于服装厂这样的企业居于经济发展的低端,今后经济发展或转型中有可能会倒闭,但是汽车产业居于产业的高端,它不需要向其它产业的转型,所以我们要维持这个企业的固定资产永远要象新的一样好用,这个就是折旧。通常企业设备的更新年限是十年,但是国内很少有满十年的设备就直接报废的,而且也不会集中报废。严格说设备更新报废要根据设备寿命周期费用公式进行计算,但是设备经济寿命的算法其实很复杂,国内的算法都是错误的,这个以后有机会再讨论。

还本+付息+折旧,这个是所有固定资本的成本计算方式,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成本是截然不同的。企业在它的还本阶段内,不仅要还本,还要支付本金利息和流动资金的利息,而且成本中必须要包括计提的折旧费用,不管这个折旧的费用你有没有花掉。这个期限我们至少要算它十年。如果企业发展不好,本金永远偿还不上,那么企业这个还本期限就永远不会结束,企业永远也进入不了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我们称之为资金积累阶段,在这个阶段企业的固定资产本金以及由本金所产生的利息已经偿还完毕,但是企业流动性负债还很高,按照刚才例子,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比例大约是4:6的样子,那么这个阶段约在十五年左右。第三个阶段是成熟阶段,企业不需要还本,并且有了足够自有资金,它的成本仅仅是固定资产折旧,这里指每年计提然后用于固定资产更新的部分。

中国汽车自主产业的发展基本上都是公元二千年以后发展起来的,这之前长期以来我们汽车产业都是闭关锁国的情况下独立发展的,产品和国外的不在一个等级上,没有可比性。按照我们刚才的分析,至少需要二十五年,我们自主汽车产业才可以进入成熟阶段,而且我们还要保证这个二十五年,西方国家的汽车产业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进步。由此可见,二十年其实是一个很保守的数字。

我们来看看这不同阶段汽车的成本到底是多少。假设固定资产一百元,十年还本,等额本息法,按照住房商业贷款利率推算,每年大概是十四元,每年流动资产的贷款利息大约是六元,固定资产折旧每年十元,这样在还本阶段成本是三十元。资金积累阶段,流动性负债一百五十元,我们也采用等额本息法,按十五年还本,每年大约是十元,加上折旧成本就是二十元。成熟阶段只有折旧,成本是十元。汽车制造业从诞生过渡到它的成熟阶段,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一旦进入成熟阶段,成本优势非常明显。所以我们看到这样一种现象,现代西方汽车制造企业统统都有五十年以上的生产历史,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只看到西方国家不断有汽车制造企业破产,几乎没有看到过有新的、成规模的汽车制造企业诞生。可见一家新建汽车厂,无论它是诞生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相当长的时期内它都是处于成本竞争的劣势,发展是相当困难的。我们有的企业做可行性研究的时候,有时会用投入产出比这个指标,那么我们国家有个基准投入产出比1:3,即项目建设期的投入和项目寿命期的产出的资金比,这个数字可以用来支持我们的对比结论。产出比投入更多,主要是资金的时间报酬多,换一个角度解读,就是成本更高。

我们这个不同阶段的成本对比,基于十年固定资产更新周期,固定资产更新周期越长,成本差距越大,实际上的对比数字要比这个更高。一是由于我们企业固定资产包括了厂房、工业设施等,它们的使用寿命更长;二是现实中设备更新周期平均都在十年以上,企业仅仅是在一些关键设备上采用快速更新;三是现代企业往往用设备改造代替设备更新,大大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四是西方国家大量进行技术储备,很多技术储备期都在十年以上,相当于企业过渡到成熟阶段的成长期更长了。

从劳动力到产品的转换,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它的物理过程都是一致的。我们把这个制造过程看成一个黑匣子,不管这个黑匣子内部结构如何、两端的距离有多么的遥远,如果我们在这个黑匣子的一端放入一点劳动,这个黑匣子的另一端就冒出来一台汽车来,那么我们就认为这个一点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就是一台汽车的价值,这个实质上体现的就是劳动价值论。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汽车产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就算发展中国家可以无困难的实现发达国家的技术,由于各个阶段投入的劳动力数量是不一样的,也很难和发达国家进行价格竞争。我们中国很多汽车合资企业过去只是生产高端产品,所以在低端产品上给自主汽车产业留下了较大的价格空间,这些低端产品不需要一个较长的成长期,但是近年来一些老的合资产品并没有随着时间变迁逐步退出市场,相反以合资自主的面貌,小改款后重新出现,价格跳水,蚕食了自主产业本来就不大的生存空间。

有的人会说,既然是汽车产业都要经过前面两个阶段才能进入它的成熟期,那么我们今天进入这个产业和明天进入有什么区别呢?当然有区别了。我们很多汽车制造企业都是采用合资生产模式,它实质上是帮助我们跳过了制造环节中的高成本部分。尽管合资企业利润是共享的,但是中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财富的快速积累,而且毕竟合资是一家中国的企业,外方是带不走的。反过来讲,我们自主产业几乎是挣不到钱的,由于国外竞争对手的成本挤压,实际上这种条件下我们是没有办法过渡到成熟阶段的,企业根本就不会有正常的发展速度。当然了,如果我们根本不考虑成本,企业总有一天会度过它的成长期,但是这个已经超出经济学的选择了。

在我们上面的例子中,服装、家电、汽车三种产业同时存在,这个实际上是指封闭经济条件下的,不存在国内外价格的竞争,而自由贸易框架体系中,我们是不能对自己的产业进行价格保护的,世贸组织仅仅是规定入世后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短暂几年的保护期,这个当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发展中国家的汽车产业,要么是外资独资建厂,要么是象中国一样合资建厂。当然也有的国家非常坚持民族工业,比如印度曾经的汽车工业,但是这个模式已经被证实为是失败的。

世贸是一个关于自由贸易的一揽子协定,中国二○○一年底加入世贸。我们为什么要加入世贸呢?因为这个方式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方式。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最快的发展方式就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只要我们人为的压低劳动力工资水平,我们可以选择任何我们想要的经济增长速度,直到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但是我们选择资本密集型产业就不行了,它意味着我们投入很大,但是产出很小,这个过程可能要持续二十年以上,怎么可能是高速发展呢?而且通常情况下,作为国家工业基础的装备制造业,它的扩张规模受制于现有产业扩张规模,不是单纯投入劳动力就可以实现的。既然劳动力不能任意投入,经济增长自然是有限度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4-16 01:05:50
有关装备制造业的扩张速度,我们可以做个经济学模型。在经济不发展的状态下,装备制造业就是生产一般企业设备折旧的,它的年度产量就是所有工业的年度折旧,包括它自身的折旧,因此只要本年度不折旧,按十年折旧更新期计算,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就是10%,所以工业经济的发展能力,我们要看国家装备制造业每年的生产能力。如果国家的装备制造业只能生产一倍的折旧,工业经济不发展。如果国家的装备制造业可以生产二倍的折旧,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就是10%。如果国家的装备制造业可以生产三倍的折旧,工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就是20%。
装备工业是国家的基础工业,它为消费品制造工业提供制造能力。从中国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九八年的经济发展来看,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接近12%,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则接近18%,为方便计算,我们这里取消费制造工业年均增长速度10%。根据中国装备制造业全部从业人员约占工业总数的20%以上的资料,我们推断中国装备制造业设备总数约占工业设备总数的20%以上,我们这里取中国装备制造工业设备台数占消费制造工业设备台数的20%。如果消费制造工业设备台数是一百台,那么装备制造工业设备台数就是二十台,装备制造工业每年要生产十台用于消费品工业设备折旧,十台用于消费制造工业扩大产能,也就是说中国装备制造工业每台设备平均每年可以为消费制造工业生产一台设备。
无论是装备制造工业还是消费制造工业,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看,两者的设备完全是一样的,我们可以把设备看成劳动力的另一种表达,每台设备包含了同等的劳动力。当消费制造工业经济增长1%的时候,消费制造工业设备要增加一台,这个时候装备制造工业马上要生产出一台。由于装备制造工业只有二十台设备,增加一台消费制造工业设备意味着必须同时增加一台装备制造工业设备,也就是装备制造工业马上要增加5%的产能。这个时候我们看到一个所有国家都会存在着的一个奇怪现象,就是装备制造工业的发展速度永远都没有办法和消费制造工业同步。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会有经济危机呢?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市场经济社会,它的装备制造工业必须追求利润最大化,所以一定要追求均衡生产,它的消费制造工业也要追求利润最大化,所以一定也要追求均衡生产。最后结果就是大家折中一下,都不要均衡生产,但是也别太离谱,相互迁就。发展到一个阶段后,就来一次经济危机,让两者重新进入一个平衡状态。由于投资总是集中出现在资本主义的高涨阶段,这个时候装备制造工业能力最弱,产能不足,这个时候它的增长最快。到了危机阶段,装备制造工业能力最强,产能大量过剩,这个时候它的增长速度最慢。正是到了经济危机时候,工业设备开始大量折旧报废,所以我们看上去,就是经济危机的周期就是工业企业设备折旧的周期了。
二次大战之后,我们其实已经很难看到资本主义有很明显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了。现代资本主义的金融危机,更多的是资本主义社会投机行为带来的,和经济的不均衡增长没有什么关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这个主要原因有现代的设备折旧周期更长、设备折旧周期也严重不一致因素,但是更主要的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成熟阶段,装备制造工业主要起到固定资产折旧作用,新增投资很少,很多产业向发展中国家大量转移,所以装备制造工业的作用不如历史上影响那么大,经济危机的危害性大大减少了。
有关经济增长理论中,发展经济学中有个著名的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它有一种计算公式:
G = s / ν
即:经济增长率=储蓄率/资本产出比
G :经济增长率; s:储蓄率,即S=X/Y(X为储蓄量,Y为国民收入); v:资本产出比率,即v=K/Y(K为资本存量)
从公式中我们看到,无论我们想要得到多么高的经济增长率,我们只要提高储蓄率就可以了。换句话说,如果我们需要高经济增长率,那么我们只要相应减少老百姓的收入比重、提高社会积累的比率就可以了,因为这里面的资本产出比是一个基本不变的量。那么也有一些学者研究了我们国家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但是发现公式得到的结论和事实出入很大,因此怀疑这个公式的应用条件太苛刻。笔者认为最关键的问题,不是因为这个模型做了严格的条件假定,而在于模型的推导过程中,有一个理解错误,这个错误就是把资本存量和国民收入看成了一个线性关系。就算是这个世界只是生产一种产品,资本存量和国民收入两者也不会存在一个固定比例关系,而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原因我们前面说了,就是以固定资产为代表的产业,它在企业的不同成长阶段成本的构成和多少是不同的。由于固定资产具有这样的投资特征,所以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生产成本会有一个长期下降的趋势。我们不要奇怪为什么一方面通货膨胀,一方面我们中国的汽车价格一年比一年便宜,这个不是因为汽车制造厂能力提升了,而是企业正在逐渐的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它的成本降低了,这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我们把这个概念延伸一下,那就是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即使没有任何形式的投资发生,国内生产总值也是增长的,因为社会产品比过去更便宜了,这个就是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一个好处。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虽然不严谨,但是指出了经济增长和积累的关系,在发展经济学中长期占有重要地位。这个岂不是说社会积累程度越高、老百姓所得越少,那么经济发展的越快、越好吗?其实不是这样的。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个道理是成立的,因为固定资产投入很少,当年投入、当年产出,那么中国有大量富余劳动力,积累程度高,可以雇佣更多的劳动力,产出当然增加了。对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就不是这样了,因为固定资产投入很大。固定资产投资不是我们简单的增加劳动力就可以实现的,我们且不说这个社会有没有足够的资源,从我们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经济增长本身就是一种不均衡增长,装备制造工业和消费制造工业存在经济增长的很大不平衡性,如果我们追求整个经济的高增长,那么装备制造业就会追求一个更高的经济增长率,这个高增长不是可持续的,一定会通过经济危机的方式恢复到正常水平,经济增长越高,未来的经济危机越严重。
工业经济增长的极限一般来看就在10%左右,这个数字基本上也是由设备更新周期决定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这里面总会有一个阶段,经济既不增长,也不衰退,这个阶段就是我们所说的均衡阶段。在这个阶段,装备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就是满足消费制造工业的设备折旧,它的折旧能力实际上就是消费制造工业的产能的十分之一。在资本主义的复苏阶段,它的整个产业是不需要折旧的。如果这部分折旧能力完全用来新增产能,这个时候消费品制造业经济可以增长10%,但是由于这个时候装备制造工业也需要扩大产能满足消费制造工业的经济增长,所以这个10%的产能是不能都分配给消费制造工业的,有一部分要分配给装备制造工业用于扩大自身产能,所以我们说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增长的最大速度就是10%。当然由于我们用于推算的工业模型是指纯粹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实际数字应该比这个更高。
今天的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从全球角度看,经济结构较复杂,发展的阶段性层次多,但是从每一个国家自身角度看,由于国家分工,经济结构单一化,层次少。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它缺少固定资产的投资比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所以本身不会出现经济危机。作为发达国家,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经济结构的最高层次,它的经济增长主要不是外延型增长,装备制造业的增长和消费品制造业增长可以实现完全的同步,经济危机爆发的前提条件基本不存在了。另外由于二战后西方国家盛行凯恩斯主义,ZF对经济危机的主动介入,人为的破坏了经济危机固有的周期性规律。结合起来看,就是全球的经济危机趋于消失或减少。然而不管资本主义本身是不是会出现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制度都是腐朽和堕落的,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积累的成果是资本家的,无产阶级永远是处于相对贫困化,社会贫富差距永远是越来越大。
汽车制造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国家经济整体发展的大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每一个产业所对应的产品都是国家经济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但是由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不代表所有的产品自己国家都需要生产。一方面汽车工业代表了先进生产力,是国家整体战略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汽车产业的高资本密集度,它对发展中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最低。我们前面分析过了,如果我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可以选择任意的经济增长速度,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劳动力储备大军,但是工业经济不一样,比如说汽车工业,它的发展速度有多快,取决于我们这个国家装备制造工业的能力,这个过程很慢,远比装备制造工业本身发展更慢。具体怎么选择,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性课题,这里只是给出一个逻辑思考方法。
言归正传,我们给出了汽车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是还本阶段、资金积累阶段、成熟阶段。怎么判断一家汽车企业处于企业发展的哪一个阶段呢?首先我们要选择一家正规的汽车企业,不要看那种简装版的汽车厂,因为很多工艺和设备它都没有。很多汽车厂其实是一家劳动密集型的装配工厂,没有代表性。实际的做法很简单,我们去看看这家汽车企业的财务报表。你的长期负债多少?你的流动性负债有多少?笔者观察了国内某汽车产业集团从二○○六年到二○一○年的财务数字,流动性负债逐年下降,四年间流动性负债占企业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比重,从65%降到50%,平均每年下降4%,也就是说这个汽车厂从投产开始,到步入成熟阶段,我们需要二十五年的时间。我们这里没有考虑这个企业的还本阶段,因为还本阶段由于这个企业债转股而没有办法考查了。虽然债转股减轻了企业资金压力,但是毕竟吃掉了企业的一部分利润,结果其实都差不多。最后这个数字和我们前述推算结果完全一致,这个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中国和西方汽车产业发展的历史性差距。中国今天自主汽车产业的发展,不在于和西方汽车业进行硬碰硬的直接竞争,毕竟我们没有他们的成本优势,而是要谋求和西方汽车的共同发展和双赢。只有通过积累资金、积蓄力量,壮大了自己,未来才会大有可为。
      
二○一三年四月十五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4-16 10:40:03
你整个分析真的挺好,虽然没看太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4-18 04:59:46
看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