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xtagyvye在2007-9-16 12:30:00的发言:请教几个简单的问题 1,简述支撑需求定律和供给定律得经济学原理
2,当经济学家观察到一种产品的价格上升时需求增加,他们给出什么样的解释?
3,当风调雨顺时,农民该喜还是忧?这个我只是觉得应该考虑不同的情况,不知道是不是应该这样考虑?
4,微观经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表现在那些方面?
谈谈第三个问题,“当风调雨顺时,农民该喜还是忧?”,所表达的意思是说在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前提下,农民的粮食产量会增加,那农民的收益会不会增加的问题?收益增加就是喜,否则就是忧。应该是可以这样翻译的。
粮食的产量增加,农民的收益会不会增加?实际上就是将收入和支出(成本)进行比较。在支出方面主要是说粮食产量的增加会不会导致农民种粮的投入增加,比如化肥、种子、农药、机耕费、农民参加农业劳动的成本等等。如果粮食产量增加是由于投入增加导致的,比如,由于一些相关的利益群体认为农民的产量增加了,就提高一些费用比如机耕费,这样分析就比较麻烦。另外还有一个考虑就是国家有没有相关的补贴。我们按照题目的要求,假定粮食产量的增加完全是由于自然条件的改善造成的,产量的增加并不导致农民种粮成本的上升(种相同面积的土地成本不便),也没有国家和地方财政的任何补贴。那我们的分析就转向收入方面了。
增加了粮食产量收入增加与否。在讨论之前有一个先觉条件,就是这些增加的粮食能不能拿到市场上去交换或者说这些增加的粮食能不能卖出去,有没有买主,有没有需求。我们假定增加的粮食是有市场的(实在不行的话,假定国家会用相同的价格收购多余的粮食),那么我们的讨论范围又缩小了:出售的粮食增加了,收益会不会增加就直接取决于粮食的价格。市场上的粮食供给量增加之后会对粮食的价格有什么样的影响?微观经济学上的解释就是一个弹性的问题,这个楼主应该很熟悉的。我想谈的是另外一些问题:1是粮食产量的增加这个增加是部分区域的产量的增加还是大范围内整个市场的增加?换句化说,就是粮食的增量对存量的影响大不大,若不大,则没什么影响,相反则比较麻烦。比如说某一年全国就一个省气候比较好,这个省粮食增加了,但增加量对全国粮食的供给量影响不大。2是粮食市场是不是一个开放的市场,是不是一个交易效率很高的市场。如果市场是不完善的,新增的粮食的价格(也包括出售成本)就很不好确定。
这是简单的思考,过两天看有没有新的想法。
第四个问题的话,好象是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考试题目吧。一般的教材的第一章都会有一些关于微观和宏观区别与联系的介绍。这个问题,我思考的不成熟。传一篇文章上来,也许对楼主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