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西秦南 发表于 2013-4-22 23:42 
张老师您好:有部分历史学者提出中国古代也有不少先进的经济思想及其实践,比如宋代中国就出现了交子和柜坊 ...
同学您好!首先更正个小问题,柜坊最晚是在唐代出现的。
古代中国的货币理论长期领先,但是金融业的发展与之并不相称。关于原因,至少有如下几点:
首先,银行业务的起源落后于西方。作为现代银行主要业务之一的存款,在中国却不盛行。古人余积下来的钱财,多实行窖藏,即藏于自家地下。另外一项兑换业务,是西方现代银行业务的缘起,在中国古代同样不发达。彭信威先生指出,兑换业务在中国货币史和信用史上所占的地位,远不如欧洲重要,是由两地的具体情况决定的。欧洲以一个许多国家的集合体,货币种类多,发行单位不同,币材不同,同一币材的成色也不同。在使用低及金属——铜作为货币的中国,币材的成成色和重量在流通中的重要性较小,但在流通金银币的欧洲却十分重要。因此欧洲的兑换业始终相当发达。而中国是一个统一帝国,对外贸易在国家经济中的比重不大,基本不用外国货币,铜钱虽然有成色和分量不同,但因为本身价值低,一般都是等价流通,因此并不注重兑换。唯一不落后的业务是放贷,《周礼》中记载在公元6世纪之前,中国已经出现了有官方经营的借贷机构。秦汉以后,商人资本和高利贷资本更加发达,东汉时一些大商人,通过放贷,收入可比封君。但是,放贷并不需要专门的组织机构来操作,而且古代中国的ZF往往把放贷之权操于己手,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社会个体从事借贷业务的机会。
其次,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影响。中国自古是农业文明占据主导地位。在土地生产方式下,人们认为手中握有的主要货币形态——谷物和谷物的替代品(纸币与金属货币)———总是随着其被使用而减少。因此长期以来形成一种习以为常的货币观念:钱谷是死的,用之则减少,唯有“收”和“守”方可保值。在人们思想观念中,主张通过“障”、“守”、“收”的方法保存其价值,最保险的办法莫若窖藏。“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这种观念是典型的农耕文化的货币观。窖藏货币的做法在中国民间广为流行,直到20世纪中叶仍然在中国社会随处可见。彭信威先生认为窖藏是中国古代人流动性偏好心理的表现,是准备随时应急所用。但应急所需的数量毕竟少,所以本来为了保持流动性而窖藏的货币,反而没有了流动性,这是古代中国存款也不发达的结果,也是存款也不发达的原因。
最后,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与家庭功能的影响。陈志武教授发现,家庭有两个主要功能:一个是经济互助,一个是社会功能即精神互助。其经济功能包括两方面,第一,在家庭内部存在各种隐性金融契约关系,父母在后代身上有投资,所以后代有隐性“回报”责任;兄弟姐妹之间则你欠我的、我欠他的等等;这个家欠同族上另一家的,等等,相互间存在复杂的隐性债务、保险责任。第二,因血缘关系,“家”能大大减少各成员间利益交换的执行风险,减少交易成本。在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孝”道成为连接家庭成员关系主要观念。家庭的金融功能大大强化,减少了对社会金融资源的需求。因此银行业的不发达还有社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