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都不兼治的“无车日”<BR><BR> 毛牧青/文<BR><BR> “无车日”(无车周)活动今天终于粉墨登场。<BR> 直到现在看来,我们“无车日”最大一个闪亮宣传是“停驶公私车和乘坐公交车”。<BR> 因为今天(16日)是周日,大多市民处于公休状态,所以“无车日”对平日工作学习的人来说,出行相对少些,公交车的压力也少;公、私车即便出行,对道路压力也相对较小。据我估计,今天似乎看不出什么明显效应,所以,今天的“无车日”效果可以忽略不计。<BR> 明天是周一,也就是一周最为显示实际效果的关键一天,因为这天历来是各行各业最为忙碌的一天,交通状况犹为明显突出。笔者曾在公交集团供职20年,是持有33年驾照、曾在一线参加多年运行的司机。据我的经验分析:明天城市交通不会出现像国内“无车日”始作俑者想象的那么乐观。<BR> 不信?咱们拭目以待!<BR> 下面谈谈自己对“无车日”活动的未来预测:<BR> “无车日”如果真正达到理论上的公私车停驶状况(根据中国特色看也是完全不可能的),这部分人员加入乘坐公交车上下班行列,也只能使平日原本拥挤不堪的公交车在站头滞留时间更长,客观上延长了公交车周圈行驶时间,打乱了调度准点运行计划,导致更多的乘客因站头挤车而晚点到达目的地,其后果是恶性循环,反而加大高峰时间“乘车难”的窘境。这是其一。<BR> 目前国内许多人把“城市路难行”的拥挤堵塞归罪于公私车太多上,这完全是以一盖全的误区。诚然,公私车太多是“乘车难”“行车难”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如果这样认为,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许多发达国家城市车辆多而没有出现像我们这么多的困惑问题)。其实乘车难最为关键的是交通<NOBR><B>管理</B></NOBR>、司机素质和<NOBR><B>城市规划</B></NOBR>等问题。试想对比一下:同为两个车辆多的同规模城市,一个城市<NOBR><B>合理</B></NOBR>规划精心布局,交通管理严格设施到位,驾驶人员遵守法规礼让三先;而另一个却缺乏科学规划随意布局,交通管理随意设施不全,驾驶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争道抢行。显然不难判断哪个更能达到交通秩序井井有条效果。这是其二。<BR> 现在有些城市为了“无车日”政绩,竟然规定了一些高于法规的临时“从严处罚”的“土政策”。如我市交警出台公交周期间 “私家车如在公交周期间(即“无车日”或“无车周”——笔者注)交通违法,一律按照上限处罚”的规定,就是佐证。这是其三。<BR> 现在青岛公交集团市区共有3500多辆运行车,全负荷运行能力为208万(人次/每天)左右。据说现在实际为170万(人次/每天)左右,远没有达到全负荷运行。有人盲目乐观起来,认为公交运行潜力还没有挖掘起来。其实这种是一种极为外行的观点。因为任何公交<NOBR><B>行业</B></NOBR>都不可能把潜力挖掘殆尽(如果能这样,公交大佬早就预先购置新车了);再说车辆运载人员安全第一(车辆带病运行是一大忌);随时抛锚随时保养随时维修实属正常不可避免;运行中交通事故、路阻等不可预料情况随时可能出现等等因素。而最为“铁定”的不变因素是:除了节假日,平日公交全天运行高低峰明显,高峰超负荷低峰不满员,是不能用机械推论去合理改变的规律。所以再合理调整运行计划科学调度,也保证不了因被动因素而临时调整计划、打破既定运行想“全负荷运转”的必然。原始的“超负荷”的“沙丁鱼罐头”臆想结果,显然与现代城市公交的服务宗旨包括“舒适、快捷”趋向相悖的。这是其四。<BR> 关于“无车日”活动是否会成为一种“政绩秀”,早在上月28日我曾以一篇《“无车日”:那天官员挤公交》帖子(见<a href="http://www.guoker.com/space/?uid-2900-action-viewspace-itemid-27787"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www.guoker.com/space/?uid-2900-action-viewspace-itemid-27787</FONT></A>)提出质疑。其实即便是“无车日”,停驶公车也只能是不现实的异想天开。试想:如果领导们日理万机要开紧急会处理紧急事,难道你敢苛求他们去挤公交坐“的士”?伤了领导面子暂且不论,耽搁领导大事谁负责呀?如果这个“禁忌”开了口子,那对私家车的限制就是不公!这是其五。<BR> “无车日”活动作为一种整顿城市交通的尝试,我无庸质疑。但目前看“无车日”宣传只注重限车和路阻问题,而忽视长远问题如车辆排放有害气体比重等方面的宣传、教育、监督和管理,这是“无车日”活动的一大不足。这是其六。<BR> “无车日”期间交警等诸多部门将协助公交疏通路面、维护站头秩序,会有一定效果的,但“无车日”毕竟是短期行为,这种效果最终将会随着“无车日”寿终正寝而流产。“无车日”活动只能暂时引起上层对公交行业的注重,暂时能给公交、出租行业带来相对提高的经济效益,这种表象相信不久随着“无车日”寿终正寝而偃旗息鼓而流产。这种形式上的“标”都不敢保证能兑现和延续,更惶论治“本”呢?这种标本都不能最终兼治的“大呼隆”最终也只能是一场劳民伤财的表演秀。如此而已! <BR> ……当然我还能还能列举许多“?”<BR> 不说了!休息一会儿……<BR> 2007年9月16日早晨<BR><!--对主帖发表意见放在主帖内容后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