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行业分析报告
2178 2
2007-09-21

我们需要跨国基金吗?

东方高圣投资顾问有限公司 董事长 陈明键

目前,我们正面对着国家经济战略的第三次抉择。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经济上曾经两度面临这样的国家战略抉择:二十八年前,在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这一对路线矛盾中,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十四年前,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道路选择上,小平同志“南巡”及其后召开的中共十二大确立了“市场经济”的道路。

  现在,我们再度面临这样的抉择:发生在江苏北部的凯雷并购徐工事件,引发了一场民族化还是国际化的激烈争论。这场争论从制造业的徐工,已经蔓延到食品业的双汇火腿肠,日用品的苏泊尔压力锅。这场争论不仅仅局限于国内,甚至走出了国门,引起了世界反响。相对于一起商业收购本身,境外媒体关注的更多的是中国政府的态度。正反观点兼而有之。《金融时报》称:对中国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倾向”表示关注;“中国政府是在给外国投资设置官僚障碍”;“对外资的民族主义抵触情绪,将危及中国更广泛的改革进程。”也有媒体认为:“这表明了一种转变。以前,中国迫切需要外资;如今,中国对自己的能力更有信心了,对外资的引进更加有选择。”未来5-15年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面对趋于复杂的外部国际环境,面对国际资本市场坚持民族化还是国际化,我们必须做出正确抉择。

大型国企改革的复杂选择

  第三次选择比前两次关起门来的选择更为复杂,在于全球开放系统中选择的复杂性。近二十八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积极参加经济全球化进程,我国的和平发展已经并将对国际格局产生越来越重大影响,在外部市场资源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我国的国企改革与经济结构调整与国际资本市场越来越密不可分。

  首先,徐工事件反映了国企面对全球竞争时自身改革的迫切需求,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95%的国企消失了,只有5%大型国企保存下来,根据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混合所有制的国策,大型国企改革必然要引入战略投资者,以壮大资本实力,实现产权多元化,从而重建制度保障。考察目前我国的民营资本,可以发现,在短时间内,民营资本还无力承担大型国企改革的使命。因此,没有合格跨国基金的参予,中国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国策就无法落地。

  其次,徐工事件反映了产业结构转型时期国内长期资本的缺乏。目前,中国工业化正由高速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这必然导致产业由分散转向集中,对长期耐性资本需求数量级随之提升。中国有数万亿的居民储蓄,但这些资金绝大部分是厌恶风险的;中国有数千亿的股市、房市资金,但这些资金属于短期套利资本。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不缺资金,但缺长期耐性资本。此外,中国资本市场欠发达的局面不能短期改变,高储蓄不能在短期内转化为高投资,这也是制约中国工商企业跨越资本瓶颈的一个重要原因。关于耐性资本对于提升产业集中度的决定作用,我们有过经验:5000万美元投资让牛根生成为乳业的后起之秀,国际基金将蒙牛送进了乳业三强;我们也有过教训:正是因为依凭的是短期借贷而不是长期资本,德隆、格林柯尔、华源、三九这些产业整合先驱成为了先烈。

  最后,徐工事件将影响我国对国际金融资本的国际竞争力。众所周知,境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的拉动作用巨大。但当前,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的地位受到了以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甚至越南为代表的新兴外资流入地的挑战。尤其是印度,其国家发展战略与中国高度重叠。印度凭借高效率的金融市场、发达的信息技术产业、正在崛起的工业化能力以及国民英语素质,在短短几年内,成为仅次于中国的发展中力量。吸引国际资本的竞争对手们在开足马力前行,越南制造开始紧追中国制造,印度已经向全球投资者推出了一百个开发区。中印两个十亿级人口的大国经济的崛起,势必引发全球范围内自然资源和金融资源的激烈争夺,也将成为中国第三次国家战略抉择的一个重要参考变量。即使是发达国家,都在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吸收外国投资,尚未完成工业化的我国更没有理由排斥外资。二十八年来,我们给予三资企业超国民待遇,实际上是我们在国际资本市场建立信誉的巨大成本。如果我们此时对待国外资本转向偏激政策,二十八年的苦心经营则有可能付诸东流。

  二十八年前,国企曾经输在体制的起跑线,二十八年后的今天,国企是否会又输在资本的起跑线?无锡尚德的故事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道理。无锡尚德在跨国基金介入之后,在两个月时间内完成了私募与海外上市计划,而由于外汇管理体制原因,国有资本被迫在无锡尚德上市之前以18倍获利离场,400倍的国际上市超额利润拱手让人。无锡尚德故事中的一进一退,显露出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在体制起跑线上的差距。国企海外上市,有国资委、发改委、商务部层层审批的不确定性,没有两年无法完成。民营企业却可以在半年内完成从引进跨国基金到海外上市的全过程。(未完,待续)

(本文转摘于中国并购评论网,更多精彩文章请登录 http://www.ch1na1.com.cn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9-22 10:53:00

引进外资,出发点是好的,风险是有的。

一部好的外资引进规则制定出来,外商会绞尽脑汁钻空子的。

猫和老鼠的故事不断上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9-22 17:21:00

fa yi ge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