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5595 29
2013-05-03
           一个硕士同学今年考上了上财经济学院大口径的博士,这两天回来后请我们几个朋友吃饭,在听完大家的恭贺之后,他也说了一点顾虑:他是搞宏观的,偏一点货币方向,应该也属于大宏观的范畴(以国外的分类),但是查了一下上财经院的faculty list发现,不要说和他方向接近的,就是专门做宏观方向的也是屈指可数,恐怕也就4、5个左右(而且碰巧的是他之前特别留意的两个宏观方向老师的主页现在打不开了,估计是挪地方了),而众所周知上财经院算是国内几个海归扎墩的地方,至少有30-40个吧,他之前光顾着复习,奔着上财的牌子去了,还真没注意的这个情况。同桌的一位西南财大经管院(RIEM)的博士把话接过来,说RIEM的情况差不多,也是微观方向占绝对优势(RIEM海归的集中度比经院有过之而无不及),很多高宏观的学生找不到导师,只好选做时间序列方向的老师做导师,但好像没上财这么“极端”。然后我们就七嘴八舌的分析了一下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分析的结果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1)出国学经济的以微观方向居多,造成这一结果要么是偏好(更多的人更偏好微观方向),要么是逆向选择(微观方向的比较好申请,我没申请过纯属瞎猜)
         (2)宏观的phD们相对来说就业范围更广,可能去业界的机会更多,不一定窝在高校里面,或者干脆就不回国了,总之属于样本删失。
         (3)学院Boss找人时候的偏好,田国强老师不用说了,RIEM这边的甘犁老师也主要搞得是微观计量,所以多找点微观方向的人也在情理之中
          (4)其他原因

           也许各位看官觉得你所举的只是两所学校啊, sample size太小了,这确实,毕竟这也是大家在饭桌上诌出来的一点规律,但是这两个学院也算是国内海归集中度比较高的学院了,还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其他像Wise,汗青,我也没做过调查,想来也差不多,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就我的想法,一个学院的学科建设当然需要突出重点,但是同时也要注意平衡。不知道大家的看法是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3-5-3 23:00:26
总感觉国内的宏观有点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5-3 23:00:27
你同学方向这么早就明确了。。不过也有很多人学了段时间后改了研究方向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5-3 23:06:38
中国人做不了宏观。北美的华人教授也一样,出名点的都是计量之类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5-3 23:13:39
宏观太虚了说,不实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5-4 07:38:36
各种蹂躏数据,各种计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