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在“真实经济学”发过一个帖子,没有引起共鸣,也许是过于啰嗦的缘故。本来想就此作罢,但是仍旧不甘心。如果仍旧没人搭理,我只好回去摆弄我的希腊字母了。我的理论与传统宏观经济学有很大不同,但并不表示我否定宏观经济学。毕竟,我的理论源自宏观经济学。
货币是央行信用和商业银行信用。这一点谁都清楚。信用是有价值的,信用的价值源自于信用终究会得到偿还。例如,股票是一种信用,股票的价值在于股票有分红;债券是一种信用,债券的价值在于到期还本付息。基础货币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央行承诺物价稳定。派生货币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银行借款人需要偿还贷款。银行借款人只有创造了价值,才能收回货币,偿还贷款。
货币的价值具体是多少?我们以股票做类比。假如经济当中只有一家上市公司,发行10000股,那么股票的总市值就是股票价格乘以10000,不妨记为a。假如经济当中有10000家上市公司,每家上市公司发行1股,那么股票的总市值是所有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加总,记为b。是a大于b,还是b大于a?当然是b大于a。何也?因为股票的数目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股票的价值。前者只有一家上市公司创造价值,而后者有10000家上市公司创造价值。这实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合理,价值自然增大。同样,货币的发行也是一种资源配置。如果银行贷款合理,货币的总价值就大,反之则小。
货币区别于其他信用的一点,在于货币比其他信用更具流动性。人们乐意用货币做交易,而很少选择用股票做交易。经济当中流动性的大小取决于货币的总价值,货币的总价值大流动性便充裕。这便产生了一个矛盾。为了解释这个矛盾,先说一下黄金。黄金之所以退出货币舞台是因为黄金太少,以至于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易需求。那么,信用货币会不会出现太少而不够用的情况呢?信用是可以创造的,却是有限制的。因为信用货币除了作为货币之外,它还是信用本身。也许货币是越多越好,信用却不是。经济缺乏流动性,并不代表经济缺乏信用。为了满足流动性,我们不得不创造过多的信用,过多的信用使信用贬值,使金融体系不稳定。在国际金融里有一个问题叫做“特里芬难题”,一方面由于世界贸易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美元,这就需要美国保持逆差;另一方面,美国逆差又会导致美元贬值。其实,这是货币的普遍矛盾。一方面,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需要提供更多的流动性;另一方面,提供过多的信用又会导致货币贬值。
要提高流动性而不提高信用,有两种可行方法。一,提高贷款的质量,从而提高货币的总价值;二,央行增加负债,同时提高存款准备金。这样一方面增加了流动性,另一方面限制了商业银行信用。
对货币数量方程的批判,货币数量方程MV=PY。如果货币数量方程是对的,那么当其他条件不变时,V增加一倍,P便增加一倍。我们谁都不相信,股票的换手率增加一倍,股价就下降一倍。为什么要相信V增加一倍,物价便增一倍?究其原因,货币数量方程忽视了货币的价值,同时货币并不总能满足经济当中所有交易。
由于篇幅有限,到此为止,希望对某些人有启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