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讨论您的问题。
您知道,GDP是一个名义变量,而非理想中实际的当期产出。事实上是,我们对GDP的核算完全是通过产品和劳务运用货币进行交换后的市场价值进行的。也就说,如果产品没有进行与货币的交换,理论上是无法计入GDP的。于是,当M=0时,GDP=0,0/0失去意思,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它依然是一个出色的指标:原始社会,“货币化程度”这一词汇失去意义,尽管它依然有含义。
 然后我把这一问题稍数学一些阐述。
除去您所说的这种极端状态,按照“不通过货币交换,理论上无法计入GDP”这一逻辑,您会发现,M/GDP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考查货币化程度的好的指标。
“货币化程度”的主要用途之一就是反映一个经济体的通货价值的----实际上是它的全部用途,因为其它用途也是基于这一用途之上的。所以,如果能从M/GDP上很好地反映出通货价值,我们就说它是好的指标。那它可不可以呢?我们看一下:
按照上述逻辑,由于所有的GDP都是由通货交换而来的,所以当M一定时,它在一定时间内交换的产品(这个就是引号中的GDP的定义)越多,我们就说它价值越大(效率越高)。这一点显然说得通。上面的话的数学含义就是:M/GDP越小,该通货的价值越大。而且,它并不随M的变小而变小。并且,它不但在不同经济体之间进行比较时有意义,同一经济体的不同时期的数据之间的比较也有意义(呵呵,这就是所谓的稍数学一些了。)我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还是A,B两个经济体。
它们的实际经济状态为:
A:实际产出=100,货币量:M=200(注:这里指的是实物,不是引号中的GDP,下同)
B:实际产出=100,货币量:M=200。
A,B仅有的(其它,如人口等全部相等)区别为:A的全部实物产出都通过货币进入交换,而B仅有50%的实物产出是通过货币交换,另50%则是原始的物物交换。
 注意,上述状态中的实际产品是我们所无法了解的,我们只能收集到通过货币进行交换的GDP数据,即下面这一组:
A:GDP=100,货币量M=200
B:GDP=50,货币量M=200(这里,因为A,B生产能力相同,货币发行量相同,按一价定律令两者价格水平相等,均为1)
 运用M/GDP计算,会发现,即使无法得知实际产品状况,M/GDP也很好地反映了两者的货币化程度。
  
 注:我觉得所举的例子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到足以让结论相反的地步。不知道哪个同学能说出来,我们讨论一下。(我只是这样觉得,自己实在找不出来。万分感激)
  
 最后十分谢谢您赠送货币的gesture。我这里的货币化程度还可以,自己这20块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