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东说茅于轼是卖国贼,茅于轼反咬一口,说孔庆东才是!汉奸、卖国贼之类的名词如今很是时新。只要对他人稍有点不同意见,就立即被扣上汉奸、卖国贼之类的帽子,然后大家一拥而上,一顿猛烈的暴风骤雨,从此很少有人再敢“标新立异”了。在今天的舆论场里,类似观念交锋最终“剑走偏锋”的现象并不罕见:心平气和的讨论,变为唾沫横飞的辱骂;同一话题的分歧,成了互揭隐私的竞赛;网络争吵的激化,导致赤膊上阵的“约架”。至于动辄质疑别人为“五毛”、“美分”,或者相互送上“卖国贼”、“爱国贼”的帽子。
袁伟时曾批这种行为“缺乏教养”。“煽动这些情绪化的东西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这种形式是非常廉价的。动不动就骂人家汉奸、卖国贼;其实一开骂就知道这个人缺乏教养,非常粗野。是非可以从容不迫地讨论,骂街说明自己理屈词穷。”作家王蒙也层对这种现象表示不理解:“……在这种有成绩也有问题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一种激烈的评论,如看到一些人的不得体,我们的一些朋友就大骂“汉奸”,我相信这种情绪和态度是非常正义的,但“汉奸”这个词还是有特定含义的.
当年人们满怀豪情地打倒了“卖国贼彭德怀”,又打倒了“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这些“卖国贼”都曾经让全国人民激动万分。我们一直在反思文革,却忽然发现,这种情景竟然重现。不同的是,当年的“卖国贼”多是精英人物,而如今,帽子已扣到了平民百姓的头上。
这样的事件也让我们反思,这么多年,我们真正进步了多少,又走得离文革,有多远。
参考:
有时,我不得不承认,中国人,真她妈的贱,从古到今,就这么个熊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