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里有许多块状的联系体,心理世界就是一个块根心理的丛林世界,与丛林不同的是每一个块根似乎都有主宰身体与生命的力量。因为当某一个块根心理遭受重挫,其寂灭的时候似乎就希望整个丛林与之玉石俱焚。自杀与杀人的人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心理机制。自杀与杀人的人是被某一个绝望的块根心理所控制了或如同游泳的人在海洋里被某一块根纠结从而溺水了。所以,兴趣广泛且协调的人、交际面广且和谐的人、见多识广且能理顺的人、块根心理能自我实现的人一般都不会自杀或杀人,并且还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块根心理就是基于某种欲望的具有自我强化特征的稳态信息处理机制,因为人的欲望很多、强化物和方式很多、信息处理的学习过程很复杂,所以,人的块根心理也很丰富。心理健康的人是块根心理的“丛林之间协调”、块根心理的“元素内在协调”。“元素内在不协调”是块根心理上的欲望与强化物、信息、以及信息处理能力的不一致;“丛林之间不协调”是各块根心理对人自身生命能量的争夺,当这种争夺导致生死存亡之战争时,人们也会走向毁灭的路子;在劫后余生中重新洗牌后人也可能获得新生。挫折就是这两类,程度有大小。
块根心理之间的多样性有利于整个心理丛林的平衡与发展,块根心理的个体成熟性(即:欲望与信息机制的稳态协调)也对心理成熟至关重要。但是,短期内突发性的多样性大爆发将导致心理焦虑乃至急剧冲突从而出现要么突破要么毁灭的“革命”行为。狼狈为奸的不同块根心理的和谐可能导致大面积的生命特色,其特色可能表现为正能量的外露,也可能是负能量的对外颠覆。此外,块根心理个体的短期极度膨胀也会导致严重的心理不适应,尤其是其他块根心理群的恶劣攻击,从而出现人格畸形或鲜明人格的成功分娩(膨胀体块根心理的胜利),或者不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这种压抑状况下的不正常爆发。
心理投射性就是个体块根心理的整体性主动因应,但是,环境不同唤醒的块根心理也不同,那么,对同一信息的领会与心理体验也不会一样。信息的大雨不是下在东方的领土,就是下在西方的领土,块根心理的领土疆域具有吸引全部信息的黑洞特质。为什么中国人吃饭要排座位呢?其实圆桌方桌的各个座位上吃菜吃饭的物质上的机遇几乎相等,但是当将座位分为身份的凸显载体时就不能乱来,因为小事相容就意味着大事相让---这就是典型的块根心理的整体性因应。心理暗示和催眠以及统治术的成功实践都依赖块根心理的整体因应性模式。块根者,牵一发而动全身也。惯性行为也会因块根心理的整体性因应模式而产生,当然,也可能只是块根心理的某个元素的条件反射或操作性条件反射(块根心理就是内心世界里的物种)。有心理学家说,这是情结或心理图示,这两个概念只是反映了整体因应,但没有说明块根性的生命活性根源。因此,没有我这里创造的这个概念更具诠释力。
人际的临时和谐主要是因为不同人的在场或者说在工作状态的块根心理具有互补性,而友谊等较稳固的人际和谐则来自朋友间的主导块根心理的互补性(尤其是不同欲望的互补性)。反之,人际之间的无意识冲突也主要是来自不同人之的块根心理冲突,这是人的主要冲突模式。
块根心理主要是一种下意识状态。而很多清醒的意识可能只是块根丛林里的萤火之光。真正的自我意识应该不是丛林体制的衍生物或者说不是丛林之“梦里的阳光”,而是块根心理丛林之外的“上帝之光”,是丛林世界的“造物主”。智慧不是体制内的结果,是结体制之果而又吃掉体制之果的无形无相无有局限的自在自为的而与你时刻未曾分离的“真正自我”;真正自我的实现即是智慧或其成长,她可能表现为个体块根的鲜活成长,也可能表现为块根丛林的生态平衡,可能表现为能量和资源的内外上的最佳配置,也可能表现为信息的高效能处理。当“造物主”即智慧在,真善美就在;当“上帝之光”即“真正自我”不在,假恶丑贪嗔痴就会捣鬼。“上帝”也会成长,而且与丛林世界一块成长。烦恼即菩提,块根心理世界的无序与有序的转换大多是智慧的生长。大智慧者能不受自己和别人块根心理所控制的自在自为之卓越人才也,这样的人即是佛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