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831 0
2013-05-12
据说阿德勒认为,人的成长动力来源于缺陷及其导致的自卑,人因自卑而极力发展自己以补偿自己的不足(带有东方不亮西方亮、失之东隅得之桑榆的意思),于是走向权力即支配别人的能力的追求,走向超越别人的追求,走向超越自我以及完善自我的追求。但是,根据我对生活的观察,我可以对阿德勒的思想有三点补充(因没读原著,也许这三点补充纯属坐井观天的“多余”,也可以说英雄所见略同的异时异地的“同步现象”)。
    第一,人因自卑而补偿、因努力而超越的过程中,对“缺陷”的理解具有社会性或从众性,更准确的说,也具有“差距即不足”的人际比较性;因而特定环境下的“优点”在异时异地可能成为“缺陷”;这是变为“少数民族”的“移民”的重大困惑之一,也是“移民”努力超越自己的原因之一。按此理论,“移民”在融入新社会的初期阶段一定会有一个超常发展或说加速进步的时期(条件是新社会具有相对的自由和开放度),尤其是能很好适应的情况下;而且,一旦“融入”完成,超越速度就会渐趋正常。就个人成长来说,“缺陷”也具有个性化理解的特点。
   第二,人因自卑而补偿、因努力而超越的过程中,也具有因“缺陷”而自卑、因自卑而放弃、因放弃而走向自毁与灭他的逆袭向量性。这一点,弗洛伊德看得比较清楚,据我的诠释:人在求生的作用力中具有求死的反作用力。人在一个极度缺少机会的社会里,由于超越的难度几乎不可克服,人可能积累怨气而自毁或灭他。压迫就是抑制人的超越与成长、奴化就是合理化和习惯化人的缺陷与自卑。
    第三,因自卑而补偿、因努力而超越的过程中,经历着自卑与补偿、自信与膨胀、自觉与超越三个阶段。我发现,一些人在“超越”了自卑补偿之后,并不是走向一种带有“同情心”的真正超越,而是走向获得自信之后的“过度补偿”---一般人对这人的感觉是“自负”或“具有攻击性”(例如,德国人在拿破仑下的自卑在俾斯麦手上获得自信,但是,很快演变为自负以致到希特勒时期的种族优越和他种民族劣种的罪恶攻击性;生活中这种人具有严重自我膨胀特质,喜欢通过奴化别人来控制别人,通过自己能制造别人的缺陷、能引导别人走向不如自己而再现打败自己曾经的缺陷的胜利情景而获得极大满足与快感)。自信-膨胀的人仍然活在过去的阴影里,与这种人的交往将很难让陷入自卑的人走向自拔和自信。阿德勒的追求支配力的人可能接近这种自信-膨胀人。自信-膨胀的人的努力基本上出于一种求生的本能,且努力的心理体制之成效仍局限在本能领域,之前之后的行为依然是一种下意识“块根心理”行为。真正的自信来源于意识的修炼及其理性的升华,真正的超越是自觉后的自我完善、是“自度度人”、是“居善地、心善渊”的“光”、是智慧的审美的德行追求,这是一种没有止境的追求但又具有“一即一切”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瞬间即永恒”的“无语”状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