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3年,大
数据开始充斥媒体,有人甚至将2013年定为大数据的元年。世界正在以极高的速度数字化,从商业、科技到文化、国防,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都在以一种新的方式被表达。 根据IDC的定义,大数据指的是数据量大于100TB,数据量年增率大于60%,采集的是高速数据流,且包含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数据。据机构预测,到2020年,全球可望产生34个“泽字节”的数码信息,也就是340万亿亿字节。作为一个占有“大数据”资源先天优势的群体,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触网”,同时互联网企业的进入也正在改变传统的行业格局。传统
金融行业能否在大数据时代来临时抓住机遇,将会决定它们在未来的命运。
知名IT评论人、雅虎中国前总经理谢文认为,通常那些认为早已经应用大数据的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只是数据挖掘。“大数据是一种全新的现象,例如,自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出现后,社交行为被全面数据化。又例如小到日常天气预报、大到军事情报正在自觉不自觉地数据化。这是一种无意识下形成的局面,发展到一定程度,通过IT技术,更好地理解社会,并创造更多价值。”谢文认为。 具体到金融行业来看,目前国内的大型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数据量已经达到100TB以上级别,并且非结构化数据量在迅速增长。当然,对于当前的金融机构来说,牌照和资源优势依然是重要的竞争力。
然而,在大数据面前,或许一切将发生变化。在IDC中国行业研究与咨询服务部高级研究经理方正看来,对数据的洞察力将成为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中国金融行业信息化建设中,与信息加工密切相关的大数据管理正逐渐成为与核心业务系统建设、渠道建设和前置建设同等重要的领域。
银行业走在前面。例如,中国
民生银行(
600016)计划在2013年建设数据标准和大数据基础平台,2014年建设实时的数据集成平台,2015年建立完备的企业数据服务,支持智能化的服务;
交通银行(
601328)则采用智能语音云产品对信用卡中心每天收集的海量语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收集关于客户的身份、偏好、服务质量以及市场动态等方面的信息等等。
作为一个遵从“大数法则”的行业,从过去的“样本精算”到大数据时代的“全量数据”,保险公司的商业模式或将被大数据所颠覆,不少保险公司已经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业务处理中心和
数据中心,一些集团公司已经实现产、寿险和健康险的客户信息数据库互联互通。
在证券业,今年3月15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证券公司开立客户账户规范》(下称“规范”),明确证券公司可以通过见证开户和网上开户等方式为客户开立账户。随即不少券商纷纷推出网上开户快速通道。
在小微贷款领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巴曙松认为,造成小微企业
融资困境的根源有两个:资金供需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和风险管理上的激励不相容。但是基于大数据应用的互联网金融产业,正在凭借互联网开放平台的渠道优势与数据挖掘的核心竞争力,尝试突破束缚小微企业融资的信息与成本枷锁。
“十二五”期间,
金融业将迎来诸多挑战:资产管理混战时代来临要求机构“更加了解客户”,才能实施有效的差异化战略,而不再是粗放地占领渠道;在《巴塞尔协议Ⅲ》下,对于银行的风险管理体制提出更高的挑战,
保险业正在借鉴欧美经验,推进第二代偿付能力建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