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是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由跨国经营、国际贸易增长、国际资本迅速发展所形成的国际分工和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的世界经济发展总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起始虽然可以追溯到三百多年前殖民地扩张的时代,但是,直到二十世纪末才形成了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成为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它一方面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拓展市尝实现自由贸易、进行全球最优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它也形成了对民族国家经济的冲击和压力。尽管各个国家对经济全球化持有不同的观点,但权衡利弊,融入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理性抉择。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趋势,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也同样影响着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各个国家的经济有可能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也可能被全球化的趋势压跨,这不仅取决于国家经济融入全球化的宏观战略,也取决于微观经济主体的国际竞争力。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既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同时它自身也面临着全球范围的竞争压力,这些压力有来自市场方面的、技术方面的,还有来自不同文化方面的竞争。因为企业在同行业的竞争中,到了一定程度,就不仅仅是技术的竞争,而更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文化的竞争。企业管理、企业人力资本和企业文化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为企业提供了全球范围的发展空间,使企业可以按照最优的资源配置条件将自身的结构进行分解,分布到世界各地,因为运输、通信和信息技术已经为跨国经营提供了快捷和低成本的服务,一些企业将自己的研发机构放在条件优越的发达国家,而将生产工厂放在另外一些国家和地区,一些产品的装配也是在各个地区的协同配合下完成的。跨国公司在不断兼并其他国家公司的过程中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国籍,成为真正的国际集团,产品也难以确定真正的出产地,国际资本的流动已经远远超出了民族国家的范围,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危机往往会波及到全球经济的震荡。这使得企业在全球化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更加依赖企业自身的素质,这些素质除了包括企业的技术因素以外,还应包括适应性的文化理念,以及企业整体的适应能力和整合能力。缺少这些素质,技术再强的企业也难以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其业绩难以长期持续增长。
对中国的企业而言,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既面临着国外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所带来的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又面临着企业自身走出去立足于全球化市场的重重困难,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要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要使企业具备长期持续增长的能力,具备不断创新的能力,具备适应各种竞争条件、各种文化差异的能力,而不能只图短时期的业绩。哈佛大学的约翰。科特教授经过二十年的研究发展,凡是经营业绩能够长期保持优异,企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的企业,它都有一个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支持,企业的兴衰与企业文化的创新有关,因此,他提出,企业文化是近十年之内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从创业到发展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它是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管理理念、经营理念与各项管理制度和员工的行为规范融于一体的企业个性,它是一个企业长期发展的精神支柱。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长期立于不败之地,技术创新是最直接的竞争力,但是支持技术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才是企业创新真正的源泉。当企业进入全球化市场竞争的时候,企业文化就成为与多种文化进行沟通的媒介,成为融合多种文化和进行文化整合的媒介,成为企业进行资源整合的重要手段。如果跨国公司不能够进行跨文化的整合,跨国公司就不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多种文化中生存下来,也就不可能有如此辉煌的业绩。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动力,是企业竞争的重要资本,而且是推动全球范围内多种文化进行融合、进行沟通,推动社会文化变革的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