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近日召开的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就今年和今后一段时间的经济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传递了许多新的信号,也表达了许多新的看法。
可以注意到,李克强总理的讲话,虽然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也作出了认真的分析和研判,并养生提出了当前经济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但是,并没有对经济增长速度提出硬性要求。相反,在如何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发展水平、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这也进一步向外界传递了新一届政府对经济增长速度是具有很高的“容忍度”的,是不会因为经济增长速度的要求而放弃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放弃经济结构调整、放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
也正因为如此,李克强总理十分严厉地要求,要坚决完成遏制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等硬任务。
这也意味着,遏制产能过剩、防止盲目扩张的工作,不会再象过去那样让步于经济增长速度,不会仅仅满足于下达一些具体的行政调控指标,而会用更多的市场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迫使这些行业作出自我调整,并在调整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
所以,对经济增长速度的高度容忍和正确把控,是李克强总理此次讲话向外传递出的一个十分强烈而鲜明的信号,那就是坚决不再以牺牲质量而获得速度,不再用速度替代一切,而必须做到速度与质量的高度统一。
李克强总理讲话向外界传递的另一个信号,那就是靠政策刺激经济的手段将逐步淡出。自金融危机以来,围绕如何利用政策刺激经济、稳定增长的问题,一直是社会各方面十分关注的问题,也是被反复使用、反复探索的问题。
从金融危机爆发刚刚爆发后的房地产政策刺激、政府投资政策刺激,到后来的信贷政策刺激、消费政策刺激、税收政策刺激,几乎握有能用的手段,都被用了个遍。但是,效果并不明显。除了政策出台初期发挥了一些作用之外,对整个经济的复苏几乎没有产生多大刺激作用。
相反,信贷、消费等刺激政策实施以后,还留下了不少的“后遗症”。特别是信贷资金的过度投放,且结构严重不合理,已对当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间信贷资金作用的发挥、货币政策的运用、通货膨胀的预防等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所以,李克强总理有关“靠政策刺激空间不大”的观点,已明确地向外界传递出一种信号,那就是尽管经济复苏情况不够理想,但也不会再出台什么经济刺激政策,不会再采用刺激手段来维持经济的增长,而要通过市场机制,运用市场手段,发挥市场经济主体的作用,实现市场的自我调节、经济的自我复苏,更好地激活经济的内生动力。
而李克强总理讲话向外界传递的又一个信号,就是有关政府投资的问题。李克强总理表示,政府直接投资已经空间不大。意思十分明了,一方面,中央不会再出台鼓励政府直接投资的政策;另一方面,地方也不要再依靠政府直接投资的方式维持经济的增长速度。
也正因为如此,为了避免在今后继续出现政府投资干扰社会投资的问题,中央有关部门对李克强总理最为关注的城镇化发展规划,也正在抓紧时间进行修改与完善,目的就是避免被地方政府误读,引发新一轮政府投资过度、政府投资冲击其他投资的现象。
事实也是如此,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政府投资就一直十分强劲,城市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几乎成了地方政府稳定经济增长的唯一手段。
相反,对民间投资、企业投资却基本不问,直接后果,不仅严重挤占了社会资源,损伤了民间投资者的投资热情,而且使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给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李克强总理的讲话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那就是对待中小微企业的认识和态度问题。李克强总理表示,扩大就业仅靠大企业、国有单位是有限的,必须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多种所有制经济。
显然,这是向地方政府传递的一个十分强烈的信号。因为,从当前地方政府对待企业和投资的态度来看,都在强调一个字——大,投资要大、企业也要大。
结果,资源、政策、资金等,也都向大企业、大项目倾斜,中小微企业得不到任何的支持与帮助,不仅经济复苏的基础十分脆弱,居民就业、收入增长等也越来越难。
如何转变观念,在重视大项目、大企业、大投资的同时,更加重视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重视投资量不大、但技术含量很高的创新项目、技术改造项目,重视能够带来就业的小微企业,是下一步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与关注的问题。
尤其需要理解和把握的是,以上所有转变、所有传递的新信号、表达的新看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突出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市场调节的功能。
李克强总理强调,我们已公开承诺,本届政府任期内,国务院部门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减少1/3以上。放权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发挥市场的力量,减少政府的干预。经济增长速度也好,政府投资、政策刺激也罢,都必须让位于市场,让市场来作出判断与调节,而不是拍脑袋、看一时之需、图一时之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