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3347 2
2004-10-21
WTO与中国改革 ——临界点与新阶段 石小敏

一、24年中国改革的历程、绩效与特点

1.两个时期与四大脉络

  ①80年代,自上而下为主,国内的调整、改革为主,开放为辅。

  90年代,开放带动改革,沿海示范内地,实践推动政策与理论的创新,经济生活引致社会、政治变化。

  前、后两个时期,改革的社会动力结构有明显不同。

  ②四大脉络是:

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开放集市贸易——允许农民进城——乡镇企业——放开多种经营放开——农业产业化——城镇化、户籍改革、土地使用权流转,合作经济、乡村社会基层自治…… 城市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承包制——股份制——现代公司治理(证券市场上市的公众公司)——取消传统的所有制区别,统一公司的法律形式 价格体系放开由市场决定:小商品——消费品——工业品——生产资料——各类要素及要素组合定价、人力资本、知识产权、垄断行业定价的社会参与听证…… 对外开放:4个特区——14个沿海城市——浦东——沿海、沿边、沿疆、全部省会城市、数以百千计的各种类型开发区——各种垄断行业的逐步开放——WTO与“10+1"、“10+3'’“两岸四地”自由贸易区……   以上四大脉络不断沿展持续着,影响巨大而深广。除以上四大脉络外,还有一些方面的改革可以自成一观察视角,如政府管理(分权、分税、市管县、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等)、法制(治)建设、教育科技改革、社会保障体制建立等等,但这些方面的改革尚未充分展开,比较起以上四大脉络来,其完整性、持续性、影响力均有不及。

2.指导中国改革的战略方针及改革的推进方式

  1976年——1978年,中国实现了政治上的大转折。那次“激进”的转变,为尔后长达20年的渐进的经济改革赢得了空间。

  中国改革的战略指针被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质是以提高民生(物质生活水平)为宗旨。

  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指针下,经济得以率先改革开放,并为其他领域的渐次跟进逐步创造和积累条件。

  为加快推进经济的改革开放,中国采用了“一国两制”的大胆设计。“一国两制”开始是邓小平先生为解决香港回归祖国而提出来的。后来被改革实践广泛猎用,形成“一省两制”、“一市两制”、“一企两制”、“一户两制”、“一人两制”那样一种奇特的转型期社会景观。这一推进方式容纳了多层级、宽领域,广界面、亿万官员人民参与其中的社会实践,大大加快了经济社会转型的速率。

  中国改革总体上力争做到“不争论,观实效”。

3.持续20多年的改革、开放,从社会生活的基底上转变了整个国家的生存发展方式,由国家大一统的计划统制经济转换到市场配置资源与政府配置资源并存,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与领域不断增大。

  有人估计,广义的民营经济[注]①实际上已经占到社会经济活动总量的70-80%;近几年来,由于民营经济取代传统国有经济成为出口的主力,人民币汇率经过十几年的不断贬值后开始显示坚挺走强的势头;

  在全部非传统农也业部门的就业总人数中,在政府行政事业机构和国有经济部门的就业人数比重已下降到1/5左右;

  政府的新投资已基本从竞争性部门撤出,重点转向重大基础设施、环保、城镇公用事业、教育、社会养老、医疗保障等方面来了。另一方面,政府仍然保留了对整个经济活动进行调控的手段。

  新的社会阶层在变动不居中逐步生成。大约有2亿农民成为相对稳定的非农就业者。据中国社科院学者的一份调研报告,从所从事的职业这一角度观察,中国正在形成10个社会阶层,其中政府与社会管理工作者、企业家阶层、各种专业人士以及私营业主,正在成为社会各阶层中主导性力量。

  改革开放推动社会的经济、文化,观念、消费方式等日益呈多元化发展态势。快速变革使得社会心理观念上存有明显差异的“代际”时间缩短,大约是10年一代人。越是年轻人,越是适应新的经济、新的职业、新的观念、新的技术,新的消费与生活方式。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进入社会,不断扩大和充实着改革开放的社会基础。

  由于改革开放,整个国家的微观、中观层面的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得以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食品与一般消费品方面的短缺现象成为了历史。住房、教育、旅游、通讯,保健,体育文化娱乐,家庭汽车正在逐渐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改革开放20年,是中国人从上到下学习借鉴热情最高、最为忙碌的20年。走出去,请进来,考察团,研讨班,不计其数。越是地位较低的阶层,学习热情越高,长进越快。熟悉现代市场经济的人,了解别国经验与作法的人,能够透视和把握中国国情的人,从知道应当怎么干到实际上学会了怎么干的人,越来越多了。人们不再仅仅从道理和习惯上去关注政策走向和公共事务,而是从自身选择与利益的角度去关注,并且在适当条件下提出建设性的批评与批评性的建议。社会在这一方面日益显示出能力、耐心与热情。

  以上各个方面的变化效果,总合起来,构成坚实的基础,使得中国不可能走回头路,也不可能停留在某一状态,只能继续朝前走,“与时俱进”。

二、临界点

  2001年江泽民主席的“七一”讲话与中国加入WTO,是两个标志性事件,表明中国的改革开放逾越重要的临界点,迈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加入WTO的意义就不用说了。坚决加入WTO,反映了中国领导人的深刻的历史感觉和明智选择。

  “七一”讲话,继提出“三个代表”、“三个创新”后,又提出要“重新认识新的社会结构”,“重新认识劳动价值论”。北京理论界有人称之为“又一次真理标准的修正”(上一次是1978年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实中,这一讲话在民营企业家群体中引起的兴奋要比知识界、理论界还大。由于这一讲话,社会更有把握和信心期待中共16大前后,在国家指导方针与重大理论方面将会有进一步的突破和创新。

  20多年力争“于起来再说”、“不争论”,真到需要论一论的时候,却几无波澜。实际生活早就把过时的理论教条甩掉了。

三、今后lo一20年,新时期的挑战与任务

  近来,国际社会许多人士都在重新估量中国,预言中国。刺激了中国人深入思考自身。一句较为流行的话语是:机遇、挑战与危机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国内人们普遍感觉是,今后20年中国怎样才能走好,需要有一个新的总目标,一个新的总战略。中国的“十五规划”提出了一些指导某些重要领域发展的战略性提法,如“西部大开发”、“走出去”、“科教兴国”、“可持续”、“城镇化”、“信息化”等等,但关照全局的总目标、总战略是什么,似乎还在酝酿与研究中。

  从实际生活观察,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心已经和正在发生着显著的位移。改,革的诉求越来越多地溢出“纯”经济领域,浸漫到社会的、政府行政管理的层面,形成了以政府职能转换、政府行政管理改革、创新为中心内容的新的展开。这一新的展开是在外来挑战(WTO)、内在压力(如扩大内需、缓解贫富差距、抑制腐败等)以及执政党认识提升(如三个代表)等因素之“合力”推动下形成的。

  与政府改革创新紧密相关的领域如教育、科技、卫生医疗、环保、国土资源管理、国有资产管理、财政体制、税制、文化传媒、户籍(包括居民迁徒、出入境与信用管理)、社区与基层自治、社团、中介服务机构与行业组织的发展等等,这些领域的改革与创新将会逐步展示其丰富的内容。

  在一些重要的行政性垄断部门(如金融、电讯、电力铁路等)打破垄断、引  入竞争、提高效率、扩大服务,既是当务之急,亦需有一个过程。面对WTO,真正感到威胁和挑战的是这些部门,它们从未受到过竞争的洗礼,体质缓弛柔》。相比之下,农业近一两年来倒显示出较快的调整步伐。

  重要的是,新时期所有的改革都将伴随法治的建设进行。目前国内许多部门都在比照WTO协议要求加紧修改国内的相关法律。20多年来,中国人逐渐地适应和熟悉了法律,慢慢地增长了运用法律的意识与自觉性。从领导人到普通百姓,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注重法治的建设与完善,将社会公认的诉求、权威与秩序不断镕铸其中,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进程中得以持续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与前提。

  综上所述,未来一个时期(比如10年),中国改革就其核心内容而言,或许可以概括为:“公民(法人)权利、责任政府、法治社会”。

  统一规则,照顾差别,将逐步成为指导改革中试验与创新的原则。

  在未来的10一20年内,  中国所面对的最为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是:

创造1—2亿新的非农就业岗位,其中大半是为进城农民提供的。相伴随的是特大城市、都市圈、城市网带的复杂的管理问题; 复盖全国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与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在落后地区真正落实九年义务制教育;为此要建立一整套高效有力的国民收入再分配与调剂体系,把贫富差距约束在经济良性循环与社会公正所要求的限度内; 环境保护、国土整治与水资源的调配与节约洁净利用;初步扭转自然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势头; 避免财政、金融危机,使传统体制转型中形成的财政金融性成本得以逐步消化吸收;为此要坚决而稳妥地改革国有银行体制和构造一个好的资本市场; 重建社会信用体系,培育契约精神与职业道德。   上述列举的部分课题,每一个单独掂量起来都是很重的,中国在今后一个时期中面对的真正困难的挑战,仍是来自自身的挑战。只有应对好来自自身的上述所有问题的有效解决,又都端赖于改革的切实推进。

  经过20多年的历程,中国的改革已经形成了特有的路径依赖,这就是经济民主化先导,并逐步带动社会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的展开。

  从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到现在的第三代领导人,从新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民族独立、民生康祚到民权兴起,一百多年来,中国几经挫折,终于通过改革开放踏入了现代化的不归路。今后不管再遇到什么困难,中国都会直面未来,与时俱进。中国融入全球,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机会与福祉。

  以上是我个人对WTO与中国改革的一点观感,希望能对本次年会的学术研讨有所裨益。

  谢谢大家。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石小敏

                          2002年3月21日

注:① 广义的民营经济,是相对于“官营”或“国营”经济而言的。她包括私营经济,三资(企业)经济和国(公)有民营经济。国(公)有民营企业的典型代表如海尔集团、联想集团,春兰集团等。

(专家文章由专家本人提供,未经专家本人或中国经济50人论坛秘书处同意,不得转载或作为他用。)

版权所有:中国经济50人论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4-10-21 18:02:00
有思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23 10:24:00
概括得挺清晰,但是认为“80年代,自上而下为主”我不太同意。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哪个是自上而下的呢?上面无非就是确认罢了。如果把改革看作制度的创新,那么这通常都是自下而上演进的,而非自上而下设计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