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7-10-11 8:15:00的发言:也就是说,你想强调“只有一种商品”的情况。如果这种情况也要上升为“公理”(或默认前提),有点匪夷所思。
即使讨论“只有一种商品”的情况,如果在预算约束下消费者真地能吃饱,那么,可以肯定得出,货币的边际效用为零——因为这时无论怎样增加货币,也不会使间接效用提高(注意只有一种商品且“吃饱”了)。
我没有要“上升”什么,这是“最优”本身的含义。您有没有想什么叫“最优”?难道它的含义还需要我这样人为的“上升”吗?
您没有明白“一种商品”的含义。真正的一种商品是不含其计价物在内的。微观经济学里默认的最简单的情况也是两种商品,其中一种是所有其它商品的“复合商品”,令其价格为1,即货币(当然也可以是任何价格为1的东西)。因为习惯了这种用法,大部分人都本能地以为这就是“一种商品”了。于是在有人提出这个所谓“悖论”的时候也浑然不觉。
以下是引用sungmoo在2007-10-11 8:17:00的发言:
请注意,我重申一次,“货币的边际效用”指货币增加所能带来的间接效用的增加,直接效用函数的自变量无论有几个,都不含有货币。
计价物本身不进入函数,这样处理是为了让计算简单---这也是唯一的用途。您千万别以为这样的函数本身没包括计价物。举个例子,在计算两种以上物品的具体的一般均衡时,我们都是将其中的一种处理为计价物,这样三种物品出来的函数只有两个自变量,大大简化了计算。但这个函数本身实际上是三种物品的函数。也就是说,您所说的间接效用函数都是包含货币这种计价物的,只是您没注意而已---如果不包含,我们就会把其中的一个价格令为1,这样效用函数的自变量就会比以前再少一个。
您现在应该明白您理解的错误之处了。如果还没有理解,那请您再想想条件2的含义和我的话。
我到现在才看出您原来也以为那是一个“悖论”。那您和witswang在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