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freddie83在2007-10-6 6:28:00的发言:
我同意M3用4A与M1交换4B,M2自给自足。完全是物物交换,不存在价格因素在里面.
freddie83在36楼以及第一页的发言,已经把问题解决了。
楼主还非要讲一个什么道理,真是没有必要。因为道理明摆在那里啊。
首先,交易有交易费用,因此,能够以最少的交易次数能够达成满足各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分配,就是最佳方案。而M1就4B换M3的4A,涉及到的交易次数与交易量最少,因而交易费用最少。而其它各种方案,其交易费用更高。这个问题,可以采取运筹学里面的调配问题的解法求解。那是一种系统的方法,相当于是投入产出矩阵法,加上运输问题运输费用最小化解法。这在运筹学里面都是基本模型,因此具体过程我就不用多说了。
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36楼的兄弟的答案是对的。
M1需求5A,但是他只有1A,于是M1对于A的超额需求为4A,对于B的超额需求为-4B,而M2对于A与B的超额需求都是零,因此M2就没有必要参与交易了,因为交易有交易费用。
M3对A的超额需求为-4A,对于B的超额需求为4B。把这些数据放在下面表格里面。
| | A | B | |
| M1 | 4A | -4B | |
| M2 | 0 | 0 | |
| M3 | -4A | 4B | |
还可以采用线性规划法求解。而这里太明显了,显然A与B按照一比一交换,只物物交易一次,设每单位交易费用率k一定,则只发生4k的交易费用。如果采用其它方式,则交易费用必多于它。
我说老兄,你到现在还不明白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错误吗。李嘉图的外生技术比较优势、俄林的外生禀赋比较优势,它们都没有考虑交易费用。
我们这样说吧,在它们的模型里面,只要存在比较优势,分工就一定存在。但是这是错误的,因为得看比较优势能否弥补交易费用。只有当比较优势能够弥补交易之后 还有净收益时,分工贸易才会发生。而杨小凯则系统地研究与发展比较优势与交易费用的权衡折中。还是多看看杨小凯的经济学原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