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情感交友
1244 0
2013-06-04
  • 高考加分的“奶酪”,向来都裹挟着权、钱、利等众多元素,但似乎总跟能力无关。
  • 从媒体一次次的曝光来看,本是“众优相权取其最”的择优选拔,结果却每每都被沦为了“拼爹”、“拼钱”的滑稽闹剧。高考加分的初衷被异化,甚至演变为少数人“登科”的捷径,势必从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其被调整甚至是取消的厄运。  
  • 毋庸讳言,“高考加分”将一小部分人送进“象牙塔”的同时,也阻隔了更多学子的升学之路。
  • 然而,即使是蒙垢已久且人人自知其中猫腻,但其却依然如“千年不倒松”一样,巍然挺立。
  • 其中缘由,既少不了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当然,政策制定者的“熟视无睹”和政策制定的僵硬、固化,也脱不了干系。  
  • 高考加分,作为国家选优的一项政策,当然也曾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但时至今日,名目繁多的高考加分项目,已经僭越和异化了“选优”的初衷,沦为了残害高考公平的奴隶。君不见,各地教育水平和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学生成长环境和家庭背景更是千差万别。
  • 考试并非选拔人才的最优制度,但还算得上是一种次优选择,最起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高考加分的存在,却让这种最基本的公平也受到了冲击。
  • 所谓公平就是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而高考加分则属于人为设置不同的起跑线,这样的制度很显然是不公平的。
  • 当前最不愿意取消高考加分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人:一是手握加分审核权的“相关部门”,比如省民政部门,教育部门,还有侨务、台联、体育等部门;二是加分“产业链”中有利可图的那些链条,例如某些培训机构、比赛的组织者;三是有权有钱的家庭,他们能够凭借强势地位为自己的子女谋取更多的加分机会和“超国民待遇”。
  • 很显然,上述这几种人都是不讲公平的,他们正是试图通过制造不公平来获取权力和利益。  
  •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曾经表示,高考加分或者降低分数,大体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国家照顾少数民族地区,还有烈士子女等特殊人群,体现对他们的关心;二是为了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为了体现对创新人才的倾斜,或者对于某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的照顾。
  • 前一种加分,目的是为了照顾落后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考生,让他们也能获得同等的教育机会。这个加分理由如果放在若干年前是合理的,因为历史原因造成了一些地区经济的落后和教育资源的不足。但现在已经有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什么某些地区仍然存在经济的落后和教育资源的不足的问题呢?这恐怕就是“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原因了。
  • 让其他地区没能获得加分优惠的高考考生为此买单,似乎有“转嫁责任”之嫌。真正解决落后地区的教育问题,最根本的,一是靠发展经济,二是靠加大教育投入,让落后地区的学生能够获得跟发达地区同样的教育资源。这样才更符合教育长远发展目标,也更符合落后地区学生的利益。  
  • 后一种说法也站不住脚。恰恰相反,高考加分的存在不仅不会培养创新人才,还会阻碍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发展。高考加分造成了部分学生和家长“功利化”的倾向,什么项目可以加分,大家趋之若鹜;什么项目不能加分,哪怕是学生真正的爱好和特长,也要忍痛割爱。这对学生综合发展是不利的。
  • 这里边就有一个加分项目是如何确定的、是否科学合理的问题。钢琴弹得好可以加分,那杀猪杀得好,凭什么就不给加分?而且,“杀猪杀得好”跟“钢琴弹得好”之类的技能相比,似乎更实用也更能“造福社会”,为什么就不能加分呢?取消加分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无疑是有利的,最起码原本那些冲着加分而去的家长,不会盲目地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和活动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