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虎嗅看过一篇奶爸支持淘宝挂号的文章(奶爸亲历:为什么我要毫无底线地支持淘宝挂号!),看完非常有感触。有感触,因为我也是一位奶爸,也带孩子挂号看病,深知文中奶爸的感受;特别的,我还是一名80后奶爸。
前一阵,我的孩子生病住院,过后带孩子去看特需专家。专家告诉我们是过度护理造成的孩子入院。还和我们说,80后从小就被宠坏,心里素质太差,独立生活能力差,没有带孩子经验,还总听不进去别人劝,上网瞎找信息。
80后真的就这么糟糕?
80后是时代转型的产物
“80后”是被吐槽到泛滥的一个专有名词。百度百科这样对它解释:
80后又称八零后,“80后”一词来源于国际社会学家们讨论社会发展一代名词。是国家依法执行计划生育后所出生的一代人(计划生育发展的新阶段1979年至今)的代名词。
80后处于以下阶段:
1.经济转型期
80后出生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转型期,往往其童年有着计划经济时期的影子,而成年后却生活在市场经济时期。比如,在我小的时候,住的是父母单位的分的房子;父母都在一个工厂上班,楼上楼下的邻居都是父母的同事。
80后刚好赶上医疗商业化、教育商业化和住房货币化,这三个政策对于没有赶上90年代高速发展期,来不及积累经济基础的80后来说打击巨大,而我们的50-60后父辈大都没有受过教育,年龄过大无法与70后竞争,亦错过改革开放最好的时段,下岗、失业充斥着80后的家庭。比如,我爸就从之前的国办工厂被下岗,重新在民营企业中完成了再就业。
2.人口高峰期
80后相对70后来说,就业的高峰期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20年后速度放缓,就业相对困难的时间段,且84-86年三年间刚好是1959-1961年中国生育高峰期出生的第二代子女,竞争空前激烈,被国家称为“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看看我们上中学时全年级有多少学生就知道了。
3. 教育碰撞期
相对于80后来说, 90后在小学、初中阶段接受的教育与80后有较大区别,教材内容更现代化;而80后,尤其是1987年之前出生的人群所用的教材(1996年人教版小学,与1998年人教版初中)蓝本事实上大多源自文革后期1977年版教材,众多意识形态的内容充斥其中。
而当80后上大学后,感受到的是更加开放的社会氛围、教育氛围。尤其是到了信息时代,大家获取信息的方式被彻底变革。大量信息的涌入,颠覆的不仅是生活方式,更是价值观。而至今,很多人仍迷茫的进行着价值观重建过程。
我想上面几方面应该可以解释专家对80后的看法了(被宠坏、心理素质差、独立生活能力差、不听劝)。经济转型影响着我们每个家庭、个人的命运,造就了80后们独特的时代特点。而互联网的出现则像催化剂一样,加速了我们生活方式、价值观的多元化进程。
互联网革命来了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我还没有回答专家开篇吐槽的“上网瞎找信息”。
关于信息
什么是信息?信息论奠基人香农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比如,假设孩子生病了,那么他生病的原因,以及如何治病护理,对于我来说,这就是信息。
怎么获得信息
在过去,我们想了解这些信息,可能有几个途径:看书、口口相传、广播电视媒体等。现在很多岁数大些的长辈,依然保留了这个习惯。有问题,首先是给身边的亲戚朋友询问求助。比如,他会问一些有类似经验的人,孩子的症状是什么样,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如何护理等等。而我却习惯有问题先问百度、谷歌。
你了解或不了解,世界就在那里。我一直觉得世界的本质没有不同,不同的是我们认知世界本质的方式。认知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你我的世界会不同。而有些人注定一生无交集。
关于信息大爆炸
其实,我知道,专家最想说的是“瞎找”。
互联网的快速增长阶段是从1997年至今,1997年至1999年多为2M至115M的通道;2000年到2001年从115M跳到了2.5G;从2002年开始,逐步进入10G时代,而现在则进入100G、400G时代。互联网的快速增长时期也是80后逐步长大成人时期。
伴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以及传播环境的日渐放开,信息呈海量级涌现。特别是WEB2.0模式的出现,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主角。一时间,信息量增长的速度已经超过了人类理解的速度,并以海浪式四面八方涌入人类的生活。这就是信息大爆炸。比如,我上网搜索“婴儿发热”,就会找到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信息,。如果没有鉴别能力,我很快就会被海量信息中的垃圾信息所淹没。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信息是匮乏的。那时的匮乏是指由于信道的阻塞或信源的不足而导致的信息量少,不能满足受众的信息消费需求,这个意义上的信息匮乏指的是一种绝对的匮乏。而在信息大爆炸时期,伴随着信息爆炸的是信息的泥沙俱下,海量的信息中鱼龙混杂,从而使得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被大量垃圾信息所淹没,受众往往面对庞杂的信息茫然无措,这就造成了另一种形式的信息匮乏,相对的信息匮乏。
如何应对信息大爆炸
1.建立批判性思维框架。
我一直认为80后相对于70后、60后个性会更加开放。儿时受的是集体主义教育,长大后面对的是多元信息开放的社会;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做“螺丝钉”,长大后才发现当个有个性的“锤子”也可以活的很好(没有戏谑老罗的意思)。很多人的价值观在不断的冲突、碰撞间,已然崩塌,陷入了长期的迷茫。其实,我认为价值观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有种思维框架一定会帮到你,那就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事实而进行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的能力与意愿,它不为感性和无事实根据的传闻所左右。
市面上这类书籍有很多,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这里不再赘述。
2.给自己读书的时间。
说到读书,我发现很多同龄人现在已经不怎么读书了。坐地铁、等电梯时,每个年轻人都手捧移动终端,太少见有人看书。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时间基本都被碎片化了。本打算利用微博来打发碎片时间,没想到自己的时间却被微博碎片化了。
仔细分析微博平台上面信息,你会发现:微博由于其产品特点(字数限制、社交平台、实时广播等),大多传播的是简短的观点。比如,我在微博发布:我一直觉得正常的80后应该都是精神分裂。很多人看到后,可能会选择转发、评论,或者无视。但很少有人去探讨,为什么博主会有这样的观点?背后有什么论据支撑?是如何论证的?他有什么目的?等等。
但读书的话,作者则会给你展示整个逻辑论证过程,你可以在思维论证层面与作者交流。
所以,不停的刷微博、浏览简单观点,只会让你彻底迷茫;而我们需要的是静下心来读书,读好书,多关注内容中的逻辑过程。
应对信息大爆炸是一种观念的转变。在这方面,我觉得80后是更具有潜力。因为我们已经经历过太多的转型。
互联网革命推动时代变革,但互联网的本质仍然是媒介,它是传播信息的载体。它最终连接的是人。互联网通过技术连接世界每个角落的人,它所倡导的正是平等、共享、公正的价值理念。
作为80后的我们,处在国家改革的转型期,体验了国家转型的前后变化,更能理解互联网在中国出现的时代意义。相比于70后、90后,80后理应要更懂互联网,更理性的看待互联网,使用互联网。
也希望有机会告诉那位专家,80后并不是那么差。
如有交流内容,请@京东过程改进-Tenn。关注微信公众平台“zhichangbaipishu”(职场生存白皮书),一起吐槽职场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