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城镇化与农民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高层一直强调着要发展与改革,发展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三大产业结构、人民收入等,拿ZF的话来说就是各项事业都上一个台阶,当真如此吗?背后的代价有多少人关注过?
改革用中国特色叫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渐近式改革,步伐十分之慢,从表面上看国企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电信行业改革及其它垄断行业的改革都向前推进, 可是随着改革的“红利”慢慢地被国企大佬所吞噬之外,以国企为代表改革受益派只谈到自己取得如何的成绩,可孰不知都是举全国人民之力量、人民的财产托起的一只只瘦死的“骆驼”。中国渐近式改革为何如此之慢,主要在于代表利益集团的背后行政体制从未有过改革,依然是行政垄断者掌握利益的分配,我们、你们、他们得到了什么好处吗?或许有一个就是收入差距巨大,底层的机制设计不完善,这个倒三角形的各阶层的利益就不可能撼动。一个郭美美脑残式的晒“富”就差点把中国红十字会倒地,一个拿全国人民的“仁、义、信”当狗食都不如的中国红十字会应该予以取缔,由民间发起的慈善组织应开凿放路通行。除了一个“红会”,举国之内哪个具有行政性的垄断集团不属于这一行列,冰山一角仅此而已。
城镇化可能是中国近些年来提到的最多的一个词也是上镜率最高的一个词,学术期刊、杂志、报纸、电视网络媒体无比借用“城镇化”一词来吸引读者的眼光,城镇化如何进行城镇化?是谁的城镇化?在《经济学动态》有无耻的学者认为“中国农民及城镇居民的非农收入的比重大幅度上升,体现了中国反贫困问题取得了巨大突破?”哪个无耻的废物肯定没有学过什么经济学,更不懂什么叫做产业链。农民为何要进城?农民的流动性为何是最高的?真正考虑这些问题的学者有几何?一开始从农村地区的改革都把农民当傻子,工业反哺农业简直就是扯谈,从来就没有多少学者注重农业的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一味地强调发展工业、服务业,待到农民反省过来发现,就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提法,是想再让农民朋友回到田间种地?已经是不可能了?坐在餐厅、食堂、酒店吃饭的各路学者、教育工作者们没有粮食你如何下咽,有谁还敢提什么工业反哺农业?农民的收入从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一是对比欧美及近处的小日本的农民,他们的收入平均而言远远高于城镇居民,从来不愁自己生产的粮食无处可去,基础设施十分完善,成本相对较低,收入高就不必到处流转了;二是受到各阶层的尊敬,有良好的养老保险医疗保健体系,而中国现有的养老体系就存在巨大空缺,更难以顾及农民了;三是这些国家的农民的教育程度较高,受过良好的教育培训;四是国家智囊团提供决策分析,他们可以让本国的农民来压榨全球各进口国。城镇化如此近乎疯狂的举动无不让人怀疑各家争夺战中的炒作,这或许是媒体的城镇化罢了!
改革应该是从社会福利最大化出发,使资源配置能够达到最优配置,首当其冲的应该是从立法、行政体制及教育体制入手,从法律上消减现有权力机制的权力支配力、行政上反腐败、将闲置资源予以革除或利用,教育改革为何要向前靠呢?主要在于现行的教育体制根本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取消科学硕士研究生这一阶段的培养,学术硕士这一尴尬的地位,上下不如,大多是制造学术垃圾毫无用处,加大职业教育、本科教育、专业硕士及各学校的均衡投入、教育均等,学有所用,服务于社会才是关键。
从各层次的改革推进,首先能够保证效率、提高社会总福利为根本;二是能够将改革的红利惠及底层人民,他们需要中国的智囊团为他们说话。三是改革能够继续有利于后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