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 八区 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
7629 8
2004-10-22

蒙代尔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基础上得出国际贸易与要素流动之间关系是替代的结论

马库森改变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两国技术相同的假设条件,结果发现国际贸易与要素流动是互补的

聂瑞(Neary)使用特定要素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他认为国际贸易与要素流动之间的关系是不能确定的。

这里到底是什么关系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4-10-22 22:48:00

应该说每个人说的都对

我们知道我们的模型是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来讨论的

那么任何一点假设的改变都会改变结果

这就是经济的厉害之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23 14:44:00
我认为不是每个人都对,而是现有的国经有待发展。正如楼上提到的,是研究前提假设放宽的时候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26 16:54:00
前提假设不是随便可以修正和放宽的,需要有经济意义和技术处理手段,过分复杂化就没有经济学了。干脆都报告文学和新闻通讯算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2-1 15:06:00

就“理论”而言,上述每个都是对的,也就是Samuelson在1949年的文章(关于要素价格均等化的那篇)里说的,逻辑上是没什么问题的:从假设H到结论S,推导没有问题。

所谓“问题”,指的是究竟能不能准确的反映和解释现实。要完全准确的反映,无论哪个理论都是不可能的,要说什么也不反映,恐怕也有问题。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不能够一观察到和理论的结论不符的现象,就断言理论没有解释力,而要首先看看,第一,是不是观察有误,第二,是不是理论经过简单的修正就可以适应新的情况。(比如看到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中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品增加,就认为中国的贸易结构已经升级到至少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水平,这样的错误结论实际上经过认真的观察和思考,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刘心武在1980年代上半叶一篇文章里,说欧美逐渐流行起一种小说,作者尽量客观地描述事实,而评论留待读者自己去完成,也就是说,每一篇作品都是半成品,最终完成要作者和读者一起合作。他举了个例子,就是杨绛写的《干校六记》。

实际上,好的经济学模型也都是半成品,在一个一个的模型--或者不妨理解为“寓言”--中,作者都只是把自己的思想通过模型表现出来,至于究竟如何通过这些模型来理解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或者,用“桐城派”的话说,如何理解其中的“义理”,以及如何在领会了其中的思想之后,如何重新来观察现实世界(确实是重新观察,如果读之前是此等人,读过之后还是此等人,那看paper的时间还不如用来看碟,前一个带来即期负效用,后有一个带来即期正效用),都是作者的事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2-1 15:13:00

关于要素流动和商品流动之间的关系,确实不同的模型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我们不妨这样思考:

在一个市场机制很健全的世界中,如果不考虑科技(我是说科技,而不是技术,其中另有原因,下次记得再谈)进步和分工水平的深化,那贸易就只是起着资源配置的作用,那么要素流动和商品流动之间就可能是替代关系,比如Mudell(1958),实际上就是在一个一般均衡框架内完成的,因而得出这个结论很正常--本来HO理论(也是一个GE框架)中的FPE定理,说的就是实在要素不能跨国流动了,商品流动还是能够替代要素流动来配置资源(表面上是说影响国内要素价格,要素价格变了,自然生产结构重新调整,资源也就重新配置了)。现在Mundell其实不过是把这个问题又翻回去了。

但是如果有科技进步在推动着分工水平的演进,则二者之间就又互补了。

在冷战结束之后,跨国公司扩张,背后是市场体系的扩张,因此在这种背景下,FDI和贸易相互促进就不奇怪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