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ajout在2007-10-18 8:56:00的发言:“两个连大学都算不上的什么机构,竟然为自己还算不算一流大学而辩得脸红脖子粗。”说这话的人太牛了!!!
“但是同样不可否认,里面很多的课程根本就不会有人去读,或者是没有多大作用的课程.”
我们关着门,守着自己那点地,自己搞自己的一流好像很满意的样子啊。我们的学生就算读完了博士也是有很多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生命是怎么回事,好像仅仅因为知道这些“没有用”,或者其实是对于挣钱“没有用”吧?如此一想,诺贝尔其实也是“没有用”的,GDP 也靠不了那几个奖金啊,这么想下去,没有用的东西也太多了
这样看来,应该再问一句“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样想的在读博士已经多起来了,尤其对于那些出于热爱学习或者眷恋学校而读书的(名校(女))博士们,呵呵
对前途的灰色预期已经影响到了博士们追求真理的心态,上面跟贴中有人提到杭州房价1.5w而博士补贴1000的问题,算是个现实例子吧(不过貌似博士补贴比那个多一点吧)
偶没出过国,对外国大学也不甚了解,弱弱地问一句是不是哥大没有哈大有钱啊?哈大开那些课即使没有学生听,或者开个课就一个两个学生听,学校也不为预算犯愁,人家自然可以搞人文精神,仓廪实而知礼节嘛。学校没那么多米撑着,想“精神”其实是蛮难的,这是个现实问题,不在抽象的什么大学的意义、大学的精神那种讨论中的话,这是不可回避的。我说这话可能太庸俗了,容易遭板砖,呵呵
关于在自己那块地上争一流的问题,我倒没那么反感。世界之大,自我之小。不是有经济学家研究为什么没有任何优势的国家还是有对外贸易的问题吗,后来是说比较优势是吧。我想呢,求生存,谋发展,虽然自己那块地不怎么样,在地球村里排不上座次,但还是得珍惜不是,还是得耕种不是。地不好,连好的种子也不给了,不是越发没机会了吗?为这种事争吵个脸红脖子粗的顶多算不雅,也没什么大过。
还有一位跟贴的说作者也无非就是因为惊讶于那本厚厚的指南罢了,大约关于天真感慨得过了,引起了N多不服。切以为然。嘿嘿
偶还想问问,天真的价值在哪?当天真遭遇残酷的现实时,人们该如何选择?
据说,太公杀齐华士,曾被作为智慧故事,然今人的批判也毫不客气,说得非常之严重。华士其人就算并不那么天真,但偶以为至少可以当作天真的形象来看吧,被杀固然可能是时代局限(了太公的思维),但也应引起今人对天真价值的思索。
听说,哈大并非诺奖的盛产地,可能那些熏陶好了人文精神的精英们很快就融入了这个bussiness world,展开了其快意人生了。ho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