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行业分析报告
2113 5
2007-10-10
近段时期,听一些爱学习的老板们总在抱怨:“几乎每周都听大课,学到的知道的东西也不少,理论几大箩筐,脑子一团酱糊”、“这样学下去,学到老都学不完啊,培训花的成本却直线上涨”、“讲师们讲的都不错,案例都不错,就是用不上”;

另一个老板则抱怨“用倒是用得上,就是越用越糟,我读某某MBA时曾经模拟过很多实战案例,在企业推行改革后,效益却直线下滑,也不知道问题真正出在哪里,只有回归到以前的模式”;

还有的老板干脆怀疑自己的学习投资是否正确:“我的几个老板朋友从不学习,也不懂什么这种那种理论那种理念,生意火红得很,身家都过亿呢!”……等等

前几年,国内大型公开课刚普及时,场面是何等火爆。特别是深圳聚成管理顾问公司率先推出廉价的会员制听课模式时,曾创下一年近五千万的销售额。随后深圳中大方略、深圳中企等培训机构蜂拥跟进,霎时深圳培训市场烽烟四起,随即该种模式便象核子裂变似的迅速向内地大中城市复制蔓延。与此同等速度传播的,便是西方各种所谓先进的管理理论、理念,成功学、成功经验几乎是遍地开花。

随着理念洗脑的进一步深入,物极则反的客观规律使得企业界的自省意识开始发现。从盲目到迷信,到理性,再到注重实效作用成为必然的回归。深圳一些资深培训人士总结说,随着公开课的普及,企业界越来越注重内训,并逐渐向请外脑做咨询做辅导方向发展。这些都促成了“诊断式管理”理念的诞生。

具体产生背景可以归纳为如下五点:

一、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大爆炸、信息大爆炸、理论大爆炸、成功经验大爆炸已不只是停留在概念层面,接受与接收的程度正让人们产生迷失和盲目。

企业界从最早的学习受益已逐渐演变成被误导被迷信的程度。管理人士很难培养自己的正见正识。但随着自省意识的增强,市场对知识、经验等信息的虚假判断和实效性判断正在日益增强;对知识如何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直接产生实效的需求也越来越强。“诊断式管理”的实效性正是应这种需求而生。

二、随着市场培训需求的深化和转移,学习界从知识理念时代、成功经验时代演化成高知低能时代,并正在向融合融通的高能力时代发展。

我们说知识经济时代,并不缺乏知识,也不缺少学习,真正缺失的是我们的消化吸收能力、解码能力和融通能力。有知识不一定有能力,我们对各类知识体系融通的程度直接决定了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而这些都为“诊断式管理”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三、企业所需要的不再只是停留在一种理念引导上,而是为追求真正的业绩实效。讲究内涵、实力、实效和实战的市场诉求越来越明显。

比如,以陈安之为代表的一大批演技、演绎派成功学,虽然理念亮点不少,但由于企业管理毕竟是个持续的、动态的、系统的、协同的成长过程,当真正碰上企业的实质问题时,点子式、理念式管理则显得苍白无力,以致于被一些层面较高的老总们戏称为“银样蜡枪头”和“帮着洗洗头洗洗脑还可以”。

四、企业应变时代的变革创新不可能再继续赌注在风险极大的老板个人的个性发挥上,而必须走向一个能降低和防患风险的理性模式或机制。

以前我们的企业家们为应变时代和市场的变化,在对企业进行变革创新时,成功与否往往决定于决策者们本身的个人综合素养和领导力,而管理素养的难以捉摸对企业变革的风险同样是变幻莫测的,所以降低风险、防患风险,逐渐形成一个稳定的机制和实施程序是管理学创新理念由理论到实战发展所必须必然的。

五、聘请外脑高额的咨询辅导费用也是催生“诊断式管理”的重要方面。

企业一直以来始终在围绕解决问题这个永恒目标,所谓学习管理知识的终极目的都是为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我们的专业能力无法超越问题瓶颈时,我们往往需要借助外脑专家进行项目咨询,而项目咨询往往价格不菲,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上千万,因此尽可能地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专业技能也是催生“诊断式管理”的重要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10-10 22:33:00

支持培训的来顶一下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6 09:36:00

培训就是为了消除瓶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17 14:33:00

    我认为培训这种事情来说就不是很理想的,但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作为一种客观实在,我们在对待这个问题上还是要两个方面的来看待。

    第一,培训是大势所趋。正如文中所讲的那样现在的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我们只有通过培训这种直接吸收先进思想的作法才能紧跟上发展的步伐。例如三星公司的岂不就是买入生产专利,利用已经有的先进技术发展自己,从而成就了现代的伟大企业。还有培训可以使员工养成一种制度的观念,这里不是指的那种死板的“书本”上的,而是指一种分析问题更加全面,制定计划想得更周全的制度文化。在知识和实际的交替中,不乏很多成功的人物,例如战略学闻名的曾鸣,麦肯锡的郭士纳,裴熙亮执掌IBM,摩根斯坦利,贝恩咨询的罗林斯,惠特曼任戴尔等等他们都能够在执教和实践的工作中游刃有余。他们用他们的知识成就了他们的事业,同时他们又用对于实践的理解丰富了知识的韵味。

   第二,培训的资金要能产生出效益。不能只讲究面子,不能以这种培训的方式来留住人才,在培训的过程中企业的老总要跟着来,例如穿插对于公司现状的实际分析,要让培训的员工讲究务实。中国人都爱用职称来体现人生价值,因此作为老总就要辛苦辛苦了。重要的是,培训不能只根据书上的和培训的简单理论知识来机械的进行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规划,因为我们要考虑到实际环境(市场、政策、竞争对手)的不断变化,讲的知识永远是过去时,而我们实际要做的是将来时。只有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不要犯已有的错误,那就是培训的目的。

   第三,对于培训我还想说几句,中国的企业中有很多的问题,对于培训完后为什么利用通过培训的来的知识而不能有效的进行公司事务,我认为问题出在公司的体制机构和组织形式上。我想起了高中时候一位教授罗江说的一句话“问题出在我身上!”企业要做的很多,公司老总要做的、要学的、要改变的也是很多的!对于一些培训机构对家族企业“后继人”的培训我觉得是并不是很有用,因为出生在有着自己企业的家庭中的人都有着比较大的抱负,并且很有个性。他们受不了企业里长辈的指指点点,他们有他们的思想,有他们那一代的时代特征,因此他们很多会考虑自重新开属于自己的公司,而要真的拯救中国的家族企业还是需要对现在的老总进行培训,让他们能够想想该怎么很好的继承这份辛苦打下来的基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2 09:57:00

企业要想进行培训我觉得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企业需不需要培训,不要一哄而上。现在几乎每个企业都会有培训,当然进行必要的培训是需要的,但要看时机,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培训。

第二、企业需要什么。是需要转变理念还是技能方面的,现在很多老总从外面学到一种东西,就像在自己的企业实施,结果与企业原来的理念相冲突,弄到最后一团糟。

第三 、找一个好的培训班。现在社会上培训的太多拉,内容很动听,其实里边有很多忽悠的成分在。要好好鉴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1-27 14:21:00

能推荐几个教授级的实战派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