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系列包括专著(含博士论文)、译著、教材以及新制度经济学书评等
一、周业安:《金融市场的制度与结构》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中国经济问题丛书”系列
内容简介:
此书是在作者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
这本著作的基本思想是,市场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具有确定的功能,但不同的市场实现这些功能的机制是不同的;由于功能上类同,异质市场之间具有某种替代性;由于参与市场交易的当事人采取某种战略行动,客观上产生了溢出效应,从而导致异质市场之间具有战略上的互补性;异质市场之间的替代和互补关系会影响到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并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政府在金融发展中的作用。
这本著作共十一章。第一章为“导论”,它首先回答了本书的研究背景,指出现代经济学中关于政府和市场的持久论战根源于人们对市场本身认识的模糊性。经济学很长时间内把市场简化成价格机制,这种对市场过分简化的认识,迫使人们采取极端的经济政策,即,自由化导向的政策和政府直接干预导向的政策。事实证明,经济政策的过分简化总伴随着危机的凸现。如果要避免这种尴尬局面,必须放弃把市场等价于价格机制的看法,或者孤立地看待市场的思维方式,一种可能的进步是重新审视市场的制度结构,并研究不同的市场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效应。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把研究对象锁定在金融市场,一方面是因为金融市场更易形式化,另一方面是因为去年刚结束的金融危机提高了理论的现实性。接着,我们回顾了金融发展理论的发展史,从中发现,金融政策的脆弱性和易变性恰恰与人们过于简单地看待金融市场有关。在现代金融发展理论中,金融市场被孤立成金融中介或股票市场或其它衍生品市场,很少有人认真研究不同市场之间的关系,即使一些实证研究已经显示这种关系的存在。
第二章讨论了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和功能,转述了主流经济学对金融市场的证明,并指出这种证明结果的局限性。本章首先从制度的角度定义了金融市场,认为金融市场是从事金融交易活动的当事人之间形成的关系契约网络,它以资本为特定交易对象,当事人可以是个体投资者,也可以是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基金组织等)。按照不同的资本交易契约形式(如贷款合同、债券、股票、期货等),金融市场可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市场,一般研究信贷市场和股票市场(常称为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当事人所从事的是当期的资金与支付未来收益的承诺的交易。在不完全信息、不确定性或人的有限理性的假定条件下,支付未来收益的承诺也是不确定的,也就是说,当事人有不守诺言的可能。此时,当事人之间要么通过分工形成各自的专业化能力;要么通过契约设计来激励和约束对方;要么求助于一个中立的第三方,如法院、政府及其它中介组织。在既定的前提条件下,三种办法都是要支付成本的,即使把它们都利用起来,仍然不能完全解决承诺的不确定问题。这种因信息成本或交易成本引起的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具体表现为市场的异质性或市场分割,即市场上竞争者的有效数目远远少于完全信息下所需的竞争者数目,且不同类型的交易形成各具特色的市场,相互之间不重叠;存在价格粘性,交易制度、习惯、法律等也参与决定价格水平;金融交易契约是不完全的,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机会主义问题。不完全的金融市场是一种组织化的、制度化的交易,除了与物品交换有关的活动外,还有信息集散、权利界定及让渡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构成了金融市场的四大功能:媒介功能、风险分散功能、信息集散功能及企业监控功能。
第三章先批评了主流经济学对金融市场分析的不足。主流经济学把金融市场上的交易看作当事人之间的个体行为,并且这些交易中有很多属于一次性的,因而利益矛盾的调节更多地采用价格机制。但是,在现实经济活动中,金融交易一般是关系性交易,其特征是具有未来性、不确定性、社会性、不可度量性及正交易成本等。由于当事人之间的行动及其后果很难孤立地、量化地看待,价格机制就无法有效地协调其利益矛盾,所以,为了促成交易,实现各自的利益最大化目标,必须引入广泛的非价格机制,如数量、声誉、习惯、法律等等。这些价格及非价格机制构成治理金融交易的关系契约网络。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是由具有不同权利结构特征的治理机制组成的契约网。普遍地看,治理机制可分为三种,即三边治理、双边治理和一体化治理。人们选择哪种具体的治理机制,要权衡事前交易费用和事后交易费用的大小。具体到信贷市场,其制度特征可概括为:三边治理与双边治理相结合,前者是基础,后者是主体。这种制度安排决定了一个信贷市场的均衡边界,它对应着最小契约成本。
第四章分析了资本市场与信贷市场之间的替代与互补关系。由于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功能类似,但各有优缺点,彼此的比较优势就容易形成一种替代与互补,它决定了金融市场的均衡制度结构。由于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功能类似,所以存在一定的替代性,并且经济越发达,资本市场对信贷市场的替代程度越高。不过,考虑到不确定性及人的有限理性的影响,一种证券所代表的契约制度再怎么完善,也不可能杜绝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故资本市场对信贷市场的替代就不可能是完全的,即资本市场凭借比较优势部分替代了信贷市场。
如果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之间仅仅有替代关系,那么它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表现为此消彼长,但事实上资本市场发展的同时,信贷市场也在发展,这说明两者之间还有一种互补关系。资本市场与信贷市场的互补不是来自功能上,而是来自当事人的战略行动上,当某一当事人在资本市场或信贷市场上从事证券交易或信贷活动时,客观上产生了溢出效应,也就是说,这种交易活动通过影响市场的信息披露及企业的行为,来影响另一个市场上当事人的决策。如果这种溢出效应是有利的,那么就会促进两个市场共同发展。进一步看,单个当事人的战略行动在影响其他当事人时,还会产生出一种乘数效应,即,溢出效应所带来的后果被放大了。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之间战略上的互补和功能上的替代常常是共存的,并且有时会相互转换。
第五章讨论了金融市场的制度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了莫顿等人倡导的功能分析法,认为,金融市场通过动员储蓄、分散风险、集散信息和监控企业这四大功能来影响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投资行为,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在分析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内生增长模型的研究结果。本章最后证明了两市场的互补关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当信贷市场上出现协调失灵时,均衡增长路径无法实现,若同时开放资本市场,投资者的战略行动产生溢出效应,改进了信贷市场上金融机构的决策质量,从而实现均衡增长路径。进一步看,正的溢出效应带来了乘数效应,使经济增长具有非线性特征。
第六章是一个扩展分析,其核心的观点是,两个异质市场之间功能上的替代和战略上的互补决不是金融市场内部的特殊现象,而可能是经济中所有市场都存在的普遍现象。我们把第四章的博弈模型扩展到产品市场与金融市场之间,发现这两种市场作为信息集散和企业监控机制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同时,当事人在两个市场上的战略行动又会产生溢出效应,从而形成两个市场间的战略互补关系。两市场间的这种相互作用客观上弱化了各自的协调失灵问题。进一步引入了不确定性,发现主流经济学中一再强调的信息不对称并非引发两市场相互作用的唯一因素,即使在对称信息条件下,当事人知识的差异性也会导致专业分工,从而刺激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人采取有溢出效应的战略行动,结果导致了两市场之间的战略互补关系。这种不确定性引发的两市场战略互补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并且其中也有乘数效应。
第七章讨论了金融市场中政府的作用问题,相当于把前几章发展的理论观点应用于经济政策。从金融发展理论史看,基本上出现过两种政策观,一种是麦金农一-肖学派一直倡导的金融抑制论;另一种是斯蒂格利茨等人所推崇的“金融约束论”。迄今为止,经验实证结果基本上支持金融抑制论,但不幸的是,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政策也未达到预期效果,很多时候反而影响很坏。这就使得两种观点的争论显得很不成熟。
本章首先评述了金融抑制论和金融约束论,然后重点分析后者,因为它得不到经验支持。我们认为,金融约束论所赖以成立的条件是很严格的,控制住其它条件,我们发现金融约束政策即使有助于经济增长,也是通过要素投入增加来推动的,是一种外延式增长方式,这恰恰与克鲁格曼对东亚模式的批评相一致。进一步应用市场的制度结构理论,我们发现,新兴市场国家与金融约束政策并行的持续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来自银行业竞争及民间金融市场、证券市场及其它市场的开放。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主张政府一方面有序地协调地开放各类市场,另一方面致力于发挥和协调不同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为市场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
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章是立足我国的金融市场化过程,对前述理论的一个初步经验实证研究。第八章研究中国的金融抑制和金融约束对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的分析角度是企业金融层面的数据,因为企业发展有赖于金融发展,如果金融市场比较发达,企业就可以通过不断地调整融资结构,寻找一个最优资本结构,它代表了企业的最佳能力。但是,一旦金融市场受到不适当的人为干预,各种类型的资金价格被扭曲,融资渠道遭遇阻滞,企业就无法根据自身发展要求调整其资本结构,使之达到一个最佳状状态,企业融资能力必然受到损害,这就是所谓的金融抑制。我国金融市场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制现象,企业资本结构极不合理,从而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本章的经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对金融市场的抑制的确损害了企业的融资能力,这主要表现在:尽管利率管制未对居民储蓄产生影响,但其背后却是以抑制资本市场为代价的;信贷市场上的利率管制和歧视产生了一大块租金市场,诱使金融机构大规模寻租,据估计,1992~1997年六年间大约有25795.83亿元的资金流向直接非生产性活动,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严重低下;发行额度管理增加了企业的直接融资视大大提高了非国有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的间接融资成本,并且利率管制和歧视大大提高了非国有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的间接融资成本。
第九章在Bandiera 等人(2000)、Laeven(2000)、樊纲等(2003)、黄金老(2001)和刘毅等人(2002)的研究基础上,引入主成分分析法,构造出我国金融市场化指数,并运用该指数研究金融市场化过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章的研究发现,1978年开始的市场化改革一直稳步进行,直到1987年市场化改革停滞,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直接控制增强。从1992年开始有继续进行了快速的市场化改革,一直持续到现在。我们测度的市场化指数很好地刻画了金融市场改革过程的波动,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判断市场化过程的性质和特征。为了进一步研究市场的制度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我们按照标准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计量检验方法,利用相同的数据和模型首先检验了国内现有的代表性研究文献,没有发现类似的结论,即国内现有文献认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我们的研究不支持这一结论。我们认为,这是没有考虑市场化过程的结构,市场化过程涉及到不同市场的发育程度的不一致,按照前述理论,这种不一致会带来替代和互补效应,从而影响到经济增长。我们在现有模型基础上引入了金融市场化指数重新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市场化过程明显影响经济增长。特别是我们的计量检验发现,如果同时考虑金融结构和金融市场化过程,那么金融市场化指数能够一定程度上正向影响经济增长,但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是相反的。这说明主要是市场化过程影响经济增长,即两个市场之间的互补关系促进了增长,这一点和前面的理论推测一致;但两个市场的替代关系可能会损害增长,这符合我国的金融市场的现状。
第十章考虑到市场化程度的不同在宏观层面上测度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更准确地研究市场之间的制度结构关系,本章把研究角度放到企业层面,讨论企业内部市场和外部市场之间的制度关系。我们利用中国上市公司的个案——华联商厦和华联超市案例,对现有的主要理论结论和推论进行检验。由于制度背景和市场化程度不同,我们推测转型加新兴市场上内部资本市场会表现为不同的形态,特别是企业决策者会主动构造出内部资本市场,并利用内外部资本市场的互补或替代来实现一些目标。本章的案例研究发现,由于无法改变监管法规以及资金供不应求的状况短期内不会改变,为了放松投资机会所面临的股权融资约束,控股股东可能会通过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以变通的方式使其达到融资要求; 由于涉及到监管政策、投资者和其它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内部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受到外部资本市场发育程度的影响,如果外部资本市场化程度较低,那么内部资本市场就可能起到主要的治理作用,这是两市场替代的证据;内部资本市场的构建和运行必须依赖外部资本市场,并且外部资本市场越发达,内部资本市场也会相应扩张,这是两市场互补的证据。不过限于案例研究的局限和数据问题,本章仅仅提供了有限的证据。
第十一章是对政府监管政策的分析。本章首先回顾和评价了监管的理论渊源及其局限,认为有关监管的俘获理论、利益集团理论、公益目标理论等都不足以解释金融监管的性质和变迁。监管可分为两个层面讨论,一个层面是法律的管制,一个是政府的直接干预。现在大量的证据已经表明,法律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并且法律的起源影响到法律监管的绩效,拉伯塔等人的研究发现,习惯法下的监管优于成文法。这符合哈耶克等人关于习惯法的扩展秩序观点。在政府直接干预的研究中,主流的理论通过公共选择和利益集团竞争来加以解释,但是并不足以政府管制的性质。按照法律的不完备理论,由于法律本身是不完备的,所以需要监管,但这种理论同样只能解释成文法,而不能解释习惯法。正在兴起的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理论却对这一假定和思路提出了挑战,新的研究发现,当事人是有限理性的,并经常出现不理性的一面,比如受到情绪的影响,过度自信、过度反应、反应不足等。这样就不可能设计出一套最优制度来规制复杂的金融交易。本章提出了一个政府管制变迁的讨好模型,认为投资者是由不同群体构成,当投资者中存在一个短视的风险回避的群体,那么诱导其参与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稳定他们的预期,让他们感觉到投资能够短期获得较确定的回报。这一点单靠竞争无法实现。如果存在一个监管机构,就可能做到这一点。因此,与其说监管是利益集团的产物,还不如说是讨好投资者的产物。
周业安个人简介:
安徽绩效人。1968年生,现为人大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行为和制度经济学,金融经济学,企业理论
受高等教育经历
1996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对外经贸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9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研究所,经济学博士
社会学术兼职
北京奥尔多投资研究中心理事;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证监会2000-2001、2001-2003年度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委员
科研成果
97年以来主编“金融学前沿译丛”;合著专著3部;各种论文50余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2篇、《经济研究》5篇、《管理世界》5篇、其他核心期刊14篇
获奖荣誉
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第三届教育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0-2001学年华为奖教金、1999-2000学年校级优秀班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等
天则所-中评网个人主页http://www.china-review.com/fwsq/zya.as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1 12:12:55编辑过]
二、杨其静:《企业家的企业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企业家理论丛书”系列
内容简介:该书是在作者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以下称“论文”)。该书首先批判了主流企业理论不适应于创业型企业,或者作者所说的“企业家经济”(entrepreneurial economy)。以“委托代理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为代表的主流企业理论坚持“资本强权观”或者“资本家利益至上观”,其逻辑起点是资本家,认定资本家是“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拥有者,把“资本家利益最大化”等同于“社会福利最大化”。作者认为,主流企业理论在本质上只是“资本家的企业理论”,将投资者(资本家)与企业家的关系抽象为简单的委托代理关系,忽略了它们之间关系的不同类型、交易的具体内容及其形成过程。并且,在主流企业理论的分析框架中,投资者的权力/权利都是先验给定的,权力的基础、内涵、外延及其关系并不清楚。因而,作者认为应从企业家的角度来研究企业理论,运用彻底的个体主义实证分析方法,重新考察企业的形成和发展、性质与边界、契约与企业组织制度。在结构安排上,“论文”第二章分析了企业的创立理论,认为企业是企业家人力资本的自我定价器。在第三、第四章中,作者接着分析了企业创立时,企业家与投资者之间的融资契约安排,并且给出了一个“企业家的最佳融资契约”的分析框架。在第五章,作者继续考察企业创立后的各种制度安排、公司治理以及企业转型问题。在第六章中,作者提出了对企业的逻辑起点、权力(利)和企业性质的一些思考。
总体上看,该书选题准确、立意鲜明、逻辑严密、论证有力、富有创新。作者掌握了详实的前沿文献,并能够结合实际认识到企业家的融资契约理论是当代企业理论的一块前沿阵地。可贵的是,作者认识到现有的企业理论难以解释现实,在出发点、分析方法上都存在诸多弊端,因此试图提出一个新的理论来填补这一理论空白。这种理论创新的勇气是令人佩服的。事实上,作者的尝试也是比较成功的。作者把企业家作为企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抓住了中小型、创业型企业的本质特征。长期以来,理论界一直充斥着主流企业理论对成熟企业的分析,而缺乏对创业型企业的深入理解,而我们还习惯于对经典理论的崇敬和阐释,并且想当然地将现有理论套用到各种不同性质和不同类型的企业。这不仅使我们在理论研究上迷失了方向,而且误导了理论对于现实的解释和指导作用。这是国内企业理论在1990年代初以来并无多大进步的重要原因。杨其静博士敢于从根本上质疑主流企业理论的基本假设和分析方法,并且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现有理论的边际上进行创新,这点无疑值得我们学习。“论文”的理论贡献突出地体现在对企业家融资契约的分析上。作者不仅详尽地考察了外部投资者(资本家)所拥有的各项权能的基础、内涵、外延、相互关系,和企业家的创意、能力、财富,并且将两者结合起来,从一般意义上深入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观点,比如“企业家是创业型企业中最后的剩余索取者,“存在一个企业家的最佳自我投资比例”,以及“可转换证券是最适合的融资契约形式”等。就企业家融资契约的研究而言,杨其静博士的论文在国内恐怕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相信这一研究对企业理论本身也将有所贡献。此外,作者还分析了企业的成立、性质、边界、治理和转型问题,这使得“论文”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企业家的企业理论”。我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这些非主要部分中,也经常闪烁着作者的思想火花,折射出作者不懈思考的努力。例如,作者把企业治理理解为对知识的保护和利用,这是很有见地的。 总之,这是一篇一流的博士论文。
以上评价摘自聂辉华为该论文作的长篇评论。征得作者同意在此摘发。
作者简介:
杨其静,1972年生,重庆人,200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现为人大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主要学术记录(截至2003年):
1 试析国家广泛控股的三元委托代理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98 03 2 对“资本雇佣劳动”命题的反思 经济科学 2000 06 3 阶梯式的渐进制度变迁模型——再论地方政府在我国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经济研究 2000 03 4 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选择与监控 现代经济探讨 2001 03 5 专用性、专有性与企业制度 经济研究 2001 03 6 合同与企业理论前沿综述 经济研究 2002 01 7 追踪新制度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 经济学动态 2003 11 8 财富、企业家才能与最优融资契约安排 经济研究 2003 04 9 从完全合同理论到不完全合同理论 教学与研究 2003 0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15 14:47:48编辑过]
《管理世界》杂志 编者按:自科斯、诺思等人的开创性研究之后,经过阿尔奇安、德姆塞茨、张五常、威廉姆森等人的努力,新制度经济学(NIE)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得到迅猛发展,不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权学派、交易成本经济学(TCE)和新经济史三个分支,而且进一步引入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逐步和主流经济学融合,成为主流微观经济学中契约经济学和组织经济学的主体部分。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NIE进一步向相关经济学分支和相关经济学科扩张,并赋予这些学科分支新的活力和视野,例如,NIE和发展经济学相结合,形成了转型经济学中的制度分析学派;NIE和波斯纳等人的法和经济学相结合,形成了法和经济学中的新制度学派;NIE和政治学相结合,发展出了交易成本政治学(TCP)和政治学中的历史制度主义,并结合布坎南等人的宪政思想,发展出了宪政经济学;NIE和社会学相结合,形成了社会学中的制度主义。NIE除了向相关学科扩张外,自身也没有停下演变的脚步。在引入信息经济学的基础上,NIE进一步吸收了新奥地利学派、演化经济学和新比较经济学等的思想,在萨登、肖特等人早期关于非正式制度演化的研究基础上,通过演化博弈论、协调博弈论和行为经济学相关模型的构造,逐步开拓出比较丰富的NIE模型,这些模型克服了NIE难以定量研究制度动态的弱点,不仅能够有效地解释不同制度的选择、制度的起源及演化的复杂过程,而且也初步探索了制度的认知基础。NIE的经验研究方面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特别是TCE的经验实证已经得到普遍认可。
NIE在不断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大多数代表性作品都已经或即将有了中译本,与其他经济学分支相比,NIE中译本的普及实为罕见,充分反映了NIE在国内的影响力。大概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国内经济学家就开始尝试进行NIE的中国经验解释,并由此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以天则经济研究所和上海三联书店为纽带的经济学家群。当时天则所几乎汇集了国内所有最顶尖的NIE学者,并相继编辑出版了中国制度变迁案例研究系列等;而上海三联书店组织出版了大量的国内NIE著作和国外NIE译著。这两个机构极大地推动和普及了NIE在国内的传播。但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国内的NIE研究基本上停滞了,原先研究NIE的学者绝大多数仅仅停留在NIE早期的产权学派和TCE的认识上,对NIE后来的发展基本上不了解;而年轻的学子虽然对NIE还抱有浓厚的兴趣,但研究资源却投向金融学、产业组织和宏观经济学等更为主流的经济学分支,这两个方面都可以从国内最权威的学术刊物上反映出来,比如《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管理世界》等,近年来已经很少有NIE方面的论文发表。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多,但NIE在国内学术界的淡化却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经济转型本质上是一个制度转型,吸收NIE的思想和模型应该有助于解释转型背后的深层问题,这一点国内学界应该是达成共识的,但是在是否运用和如何运用NIE这一问题上现在却很少有人能够认真给予关注。正是基于这种困惑和危机感,本刊拟推出新制度经济学系列书评,试图通过书评的形式进一步系统传播NIE的思想和模型技术,以此吸引更多年轻学子关注和研究NIE。我们推出的书评不仅仅是对相关NIE经典著作的评述,更重要的是这个评论也是对NIE研究进展和潜在局限的讨论。这样既可以有效地传播NIE的思想,又可以给NIE爱好者就某些主题的深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该系列书评初步选择了5个主题,包括关于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评论、迪克西特《经济政策的制定:交易成本政治学的视角》的评论、普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的评论、哈特《企业、合同和财务结构》的评论和范博格《宪政经济学》的评论。稍后将陆续推出对青木昌彦、格雷夫、肖特、施密德等人著作的评论。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第一篇:
交易费用经济学:过去、现在和未来
——兼评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聂辉华
摘要:本文通过评论威廉姆森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从多个视角系统地介绍了威廉姆森的经济思想,并比较了交易费用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产权理论和演化博弈制度分析学派,透视了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交易费用经济学,不完全契约理论,新制度经济学
转载、引用请注明来源,欢迎致电与作者讨论本文,E-mail: niehuihua2000@yahoo.com.cn。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8155&page=1#pid42323
原文见《管理世界》2004年第12期
第二篇:
企业财务结构理论的新阶段:不完全合同理论 ——兼评哈特《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
杨其静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100872)
摘要:本文围绕着Hart的《企业、合同与财务》(1995)一书,首先简单地对企业理论与企业财务结构理论的发展脉络作了一个简单的梳理,并由此指出不完全合同理论是企业与合同理论的一次历史性突破。为此,我们着重介绍了不完全合同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GHM)。不过本文的核心内容是介绍不完全合同的财务结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该理论的贡献和不足都给出了一些评述。
关键词:不完全合同理论 (剩余)控制权 财务结构理论
《公司财务和治理机制:美国、日本和欧洲的比较》
[美]唐纳德·H·邱主编 杨其静、林妍英、聂辉华和林毅英等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定价:58.00元
本书出自于公司财务和治理领域的学术权威与著名管理专家之手,代表了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书中展示了关于美国公司财务和治理机制是否“短视”的争论,剖析了公司财务和治理的日本(和德国)机制、欧洲机制和南非机制,几乎包容了该领域中所有的重要流派,还特别强调理论分析要与实证检验相结合,并将案例研究穿插其中。
【编辑推荐】 在过去十年中,关于不同国民经济体系的相对效率的争论越来越成为争论的焦点。在当今发达的经济体系中,存在两种基本的公司财务与治理机制。一种是“基于市场的”英美模式,其特征是:投权高度分散,并且具有相当活力的公司控制(或接管)市场。另一种是以日本和德国为代表的”基于关系的“体制,其特征是:存在主银行,并且公司相互持股(以及明显地缺乏接管市场)。那么,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这两种机制中的哪一种能够最终盛行于世呢?或者,各自通过吸纳对方的某些方面从而使得两种体制能够继续共存呢?
现在,这个故事被经济不家和管理专家所讲述,并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故事。
公司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宣称“无论在公司内部还是在公司之间,配置资本的美国机制都显露出失败的趋势”,因为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内部压国都迫使美国公司在那些相关性的无形资产方面的投资不足,而这些投资对于公司能力具有很大贡献。
经济学家迈克尔·詹森坚持认为,美国经济——的确,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所面临的最可怕挑战是过投资问题。在美国,该问题被20世纪80年代的杠杆重组所宣泄出来。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默顿·米勒,同时回答了以上两种观点,即波特所关注的美国投资不足问题,和詹森对那种维护“股东价值原则”的美国控制体制的悲观看法。
公司战略学家C.K.普拉赫勒德并未被米勒和詹森说服,而他更是向美国公司的责任是“最大化股东价值”的观念发起了挑战。
在涉及美国的股东至上观与日本缺乏该观念这两者的经济后果的问题上,普拉赫勒德与股东价值鼓吹者班尼特·斯图尔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作者简介】 唐纳德·H·邱(Donald H. Chew)是一家纽约的财务公司--斯特恩-斯图尔特公司的创始合伙人,也是美洲银行主办的《应用公司财务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的编辑。他拥有英美文学博士学位,而且获得了罗彻斯特大学金融专业的MBA学位。 【内容提要】 本书向读者全面地展示了关于美国公司财务和治理机制是否“短视”的争论,同时也深入地剖析了公司财务和治理的日本(和德国)机制,欧洲机制和南非机制,而且还做了发人深省的比较研究。本书几乎包容了该领域中所有的重要流派,并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主流与非主流观点异彩纷呈的图画,从而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多视角、全方位理解公司财务和治理的窗口。 本书还特别强调理论分析要与实证检验相结合,并将案例研究穿插其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很少有书能像本书那样,将经济学、金融学和管理学完美地融为一体。无论对研究者还是公司经理、MBA和高级经理培训课程的学员来说,阅读本书都大有裨益。 本书出自于公司财务和治理领域的学术权威与著名的管理专家之手,因此该书代表了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编者还特别收录了两次著名的关于公司财务和治理的研讨会的讨论发言,其间各种观点激烈碰撞,智慧的火光不时闪耀,极富启迪性。 【目录】 第1部分 概论 1.资本选择:正在改变美国的产业投资方式 迈克尔·E·波特(Michael E盤orter)す佛商学院(10) 2.现代产业革命、退出和内部控制体制的失灵 迈克尔·詹森(Michael Jensen) 哈佛商学院(34) 3.美国的公司治理有致命的缺陷吗? 默顿·H·米勒(Merton H盡iller)芝加哥大学(75) 4.公司治理还是公司价值增加?:对股东价值至上观的重新思考 C.K.普拉赫勒德(C盞盤rahalad) 密歇根大学(89) 5.关于20世纪90年代全球竞争的大陆银行研讨会(109) 第2部分 美国 I.公司重组:20世纪80年代(150) 6.20世纪80年代的公司重组——及其对90年代的意义 戈登·唐纳德森(Gordon Donaldson) 哈佛商学院(157) 7.20世纪80年代的接管浪潮 安德瑞·史莱佛(Andrei Shleifer) 哈佛商学院 罗伯特·W·维什尼(Robert W Vishny) 芝加哥大学(183) 8.公司多元化的逆转 阿玛尔·毕海德(Amar Bhide) 哈佛大学(198) 9.萎缩行业的股东管理:格鲁曼公司的案例 雷索·卡珀瑞里(Renso Caporali) じ衤陈公司董事长兼CEO(222) 10.中等规模市场杠杆收购的教训:关于斯科特公司的案例 乔治·贝克(George Baker) 卡瑞·H·鲁克(Karen H Wruck) 哈佛商学院(228) 11.杠杆收购的持久力 史蒂文·N·卡普兰(Steven N Kaplan)芝加哥大学(253) II.关系投资:20世纪90年代(271) 12.收购者,目标与政治:美国公司治理的历史与未来 约翰· 庞德(John Pound) 哈佛大学(274) 13.机构投资者和公司治理:关于机构话语权的案例 伯纳德·S·布莱克(Bernard S盉lack) 哥伦比亚法学院(296) 14.董事会中的互助基金 马克·J·罗伊(Mark J盧oe) 哥伦比亚法学院(323) 15.资本结构中权益成分的管制:证券交易委员会对一股一票争论的反应 罗纳德·J·吉尔森(Ronald J盙ilson) 斯坦福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334) 16.建立与大股东的关系:洛克希德公司案例研究 沃尔特·斯克朗斯基(Walter Skowronski) 洛克希德公司 ぴ己病づ拥(John Pound) 哈佛大学(347) 17.斯特恩斯图尔特研讨会:关系投资与股东沟通(362) 第3部分 日本(和德国) 18.治理、契约和投资的视野:日本和德国一瞥 W·卡尔·克斯特(W Carl Kester) 哈佛商学院(415) 19.企业属于谁?信息时代的一个管理新使命 青木幸一(Joichi Aoi) 东芝公司董事长(443) 20.公司治理与公司业绩:对德国、日本和美国的比较 史蒂文·N·卡普兰(Steven N Kaplan)(455) 21.日本成功的隐性成本 W·卡尔·克斯特(W Carl Kester) 哈佛商学院(467) 22.调整日本公司治理的结构性失衡 霍华德·D·谢尔曼(Howard D盨herman) 布鲁斯·安德鲁·巴博科克(Bruce Andrew Babcock)机构股东服务公司(482) 第4部分 欧洲(和南非) 23.英国、德国和法国的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 朱莉娅·弗兰克斯(Julia Franks) 伦敦商学院 科林·迈尔(Colin Mayer) 牛津大学(507) 24.集代理人和委托人于一身的股东:南非的公司ぶ卫砘制 格雷厄姆·巴(Graham Barr) 乔斯·基尔森(Jos Gerson) 布赖恩·坎特(Brian Kantor) 开普敦大学(531) 25.公司重组、收购和经理人股权:欧洲的情况 迈克·赖特(Mike Wright) 肯·罗毕(Ken Robbie) 诺丁汉大学 史蒂夫·汤普森(Steve Thompson) 曼彻斯特大学(558) 26.关于欧洲重组的观点:采访四位欧洲执行官(580) 27.欧洲1992的经济进口 艾伦·C·夏皮罗(Alan C盨hapiro)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597) 28.公司治理变革冲击欧洲 霍华德·D·谢尔曼(Howard D Sherman) 机构股东服务机构(619) 第5部分 EVA:一种新的公司治理理论 29.EVA财务管理制度 乔尔·M·斯特恩(Joel M Stern) G·班尼特·斯图尔特(G Bennett Stewart Ⅲ) 唐纳德·H·邱(Donald H Chew,Jr) 斯特恩斯图尔特公司(633) 30.总体薪酬策略 史蒂芬·F·欧博尼(Stephen F O Byrne) 斯特恩斯图尔特公司 【前言】 译者序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对公司财务和公司治理问题的关注也日益强烈,相关的论文、著作以及译著不断涌现出来。不可否认,这些文献大大地推动和深化了我们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它们大都来自于国外文献中的某一种观点,甚至不少还有低水平重复之嫌;即便是一些高水平的译著,往往也只是阐述了某一种极端的观点。令人欣慰的是,唐纳德·H·邱(Donald H Chew)主编的《公司财务和治理机制——美国、日本和欧洲的比较》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关于公司财务和公司治理问题的全景图。因此,当马学亮老师邀请我参与“企业理论译丛”的翻译工作,并建议我翻译该书时,我毫不犹豫地承接了下来,并且我起初甚至打算独自完成该书的翻译工作。事实上,当译校了全书之后,我更加庆幸自己组织翻译了本书,因为与国内外关于公司财务和公司治理的其他著作相比,该书真实而全面地展示了该领域中的各种权威性观点,代表了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蕴涵着公司财务和公司治理的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方向。ァ
首先,本书所收录的28篇文论,均出自于全球公司财务、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等领域的一流学者和世界成功企业的首席执行官或总裁之手,比如,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默顿·米勒(Merton Miller),“代理成本”分析法的奠基人迈克尔·詹森(Michael Jensen),“竞争理论”的开创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核心能力理论”的先驱C.K.普拉赫勒德(C K Prahalad),以及公司治理领域的实证研究权威安德瑞·史莱佛(Andrei Shleifer)。而且,书中的绝大多数论文都已经发表在《应用公司财务杂志》(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代表了这些学者的主要研究成果,从而确保了本书在内容上的权威性。与此同时,也正是这些人代表着该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各种流派,因此本书是一幅主流与非主流观点异彩纷呈的图画,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视角、全方位理解公司财务和治理的窗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编者还特别收录了两次著名的公司治理研讨会——“关于20世纪90年代全球竞争的大陆银行研讨会”与“斯特恩-斯图尔特研讨会:关系投资与股东沟通”——的与会者发言。研讨会上,这些一流学者和管理者相互争论,各种观点激烈碰撞,经济理论和管理实践紧密结合,智慧的火光不时闪耀,极富启迪性。ァ
真正国际化、全球性的公司财务与治理机制的比较研究是本书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我们所见到的绝大多数文献基本上都是以美国体制为背景,以至于美国公司财务和治理体制成为了大多数人眼中的圭臬;而本书还分别对日本(和德国)体制、欧洲体制和南非体制作了深入地比较研究。这使我们有机会了解到,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各国公司治理制度有向美国体制靠近的趋势,但是各国也仍然保留了一些适应其特殊环境的优秀特征,而且美国也在吸收日本和德国体制中兼顾各利益相关者的思想。ァ
本书还强调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本书除了第一部分是纯理论分析外,其余部分的论文大多采用理论和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且不少都是该领域中的经典文献。此外,书中的几个案例研究也非常优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很少有书能像本书那样,将经济学、金融学和管理学完美地融于一体。而且,正如编者所言,本书将不但对公司经理,而且对那些MBA和高级经理培训课程的学员来说都特别有益。我们也希望本书的翻译与出版将有助于推动我国的企业治理制度的完善与发展。ァ
本书翻译初稿的提供者如下:第1部分,杨其静翻译了导言和第1篇文章的一小部分,其余由聂辉华译;第2部分中关于美国的“公司重组:20世纪80年代”由林毅英译,“关系投资:20世纪90年代”由李强译;第3部分和第4部分原计划由林妍英译,但在此过程中她不幸生病,因此第4部分No26-28由苗小玲译;第5部分由聂辉华译。初稿译出后,我对所有的译文作了校对和推敲,努力使整本书前后术语统一,行文风格一致。我还在初稿基础上重译了第2部分的“关系投资:20世纪90年代”,并对第4部分No26-28的部分内容也作了重译。我们力求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中文习惯。贾毓玲、王加一、冯为兴、林力、关兵、孙涛、崔静静、武为民、黄冲、张小杰、李力、洪涛整理了书中的文献。令我忐忑不安的是,由于受水平所限,惟恐译文中的错误和不妥误导读者,但我们真诚地欢迎读者对此提出批评指正。ァ
本书是集体努力的结果,我对参与本书翻译工作的所有人员表示深深的感激。我也感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关权副教授和程华老师,他们帮助我将书中大量的日语的英译文翻译成中文。我还要特别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李淑清、李军、胡小农他们不仅为本书的翻译提供了大量帮助,而且对我迟迟未能交稿给予了我极大的耐心和理解。此外,本书的翻译工作也属于中国人民大学“十五”和“211工程”建设项目“中国经济学的建设与发展”的子项目“企业经济学”的一部分。在此,我也衷心地感谢项目负责人杨瑞龙教授对本项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关怀。
杨其静 2004年5月8日于回龙观龙腾苑
说明:译者杨其静和聂辉华博士均为人大经济论坛贵宾
杨瑞龙教授主编《企业理论:现代观点》新近出版!
《企业理论:现代观点》,杨瑞龙主编,杨其静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提示:如果网友对本书有任何意见、建议和疑问,欢迎发到聂辉华的公开信箱(niehuihua2000@yahoo.com.cn),由该信箱负责转给作者。再版此书时,将会根据反馈意见进一步改进。
目录:
导言 8
第一章 科斯及科斯以前的企业理论 12
第一节 科斯以前企业理论的发展 12
一、亚当·斯密的企业理论 12
二、马克思的企业理论 16
三、马歇尔的企业理论 20
四、奈特的企业理论 25
五、其他 27
第二节 新古典企业理论及其影响 31
一、新古典范式 31
二、新古典的方法论 32
三、新古典理论的影响 34
第三节 科斯的企业理论 34
一、理论背景 34
二、企业的本质 35
三、企业的规模 37
四、科斯定理 38
五、简要评价 39
六、科斯理论之后 41
思考题: 42
参考文献: 43
第二章 完全契约框架下的企业理论 44
第一节 完全契约理论的基本框架 44
第二节 企业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47
第三节 企业中的逆向选择问题 59
第四节 企业的科层安排 64
一、基于信息流传递效率与扭曲的科层理论 65
二、防止合谋是企业制度安排的重要内容 64
第五节 企业的团队生产理论 70
一、企业的产生:团队生产与测渡难题 70
二、委托人的特殊功能:平衡预算及激励安排 71
第六节 完全契约框架下的企业融资理论 72
一、基于代理成本的企业融资理论 73
二、信号显示模型 77
三、鸟啄次序的企业融资模型 83
四、一个小结 86
第七节 对完全契约理论的评论 87
第三章 交易费用经济学的企业理论 92
第一节 理解交易费用经济学 92
一、基本概念 92
二、基本思想 94
第二节 企业的本质和边界 95
一、企业的本质:一种治理结构 95
二、企业的边界:一个综合新古典交易费用模型 98
第三节 公司融资 104
一、现代公司的起源 104
二、公司融资 105
第四节 公司治理 107
一、分析框架 107
二、利益相关者分析 108
第五节 评论 111
思考题: 112
参考文献: 113
第四章 新产权学派的企业理论 116
第一节 企业的本质 117
一、契约不完全的经济含义 117
二、企业的本质:物质资产的集合 118
第二节 企业的边界 120
一、概述 120
二、模型背后的故事 120
三、GHM模型 122
四、对GHM模型的技术性批评 128
第四节 公司融资和公司治理 128
一、 Aghion & Bolton的最优证券设计理论 129
二、Hart等人的拓展 132
三、多种证券共存模型 133
四、对现有不完全契约的融资和治理理论的评论 134
第五节 对不完全契约理论的评论 136
一、总评 136
二、关于不完全契约基础的争论 137
三、其他批评 138
第六节 从完全契约理论到不完全契约理论 138
思考题: 139
参考文献 140
附录: 142
第五章 企业的能力理论 146
第一节 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146
一、对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认知历程:从产业吸引力到核心能力 146
二、核心知识和能力的整体性特征 150
第二节 对企业内生成长的理论探讨 154
一、从亚当·斯密到马歇尔:对企业内生成长最早的理论探讨 154
二、Penrose和Richardson对马歇尔企业内生成长理论的发展 155
第三节 知识积累和创新 156
一、知识的积累:内在化还是外在化 156
二、知识创新和管理 158
三、惯例:知识积累的载体 161
四、惯例依赖与组织扩张、模仿和创新行为 164
五、核心知识和能力的惰性特征和动态能力 165
第四节 总结 168
思考题: 168
参考文献: 168
第六章 企业间网络理论 170
第一节 网络与网络经济学 170
一、社会关系网络结构观 171
二、弱关系力量假设与社会资源理论 171
三、嵌入理论 173
四、社会资本理论 174
第二节 企业间网络及其与市场和科层组织之间的比较 176
一、企业间网络的含义 176
二、企业间网络的产生 178
三、企业间网络、市场和企业科层的比较 180
第三节 三种组织形式的选择:组织逻辑的重新审视 183
一、经济组织选择的逻辑 183
二、资产专用性与企业间网络边界 183
三、企业能力与企业间网络边界 184
四、不确定性与企业间网络边界 186
五、交易频率与企业间网络边界 190
第四节 企业间网络的效率分析 190
一、企业间网络有助于交易成本的节约 190
二、企业间网络有助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191
三、企业间网络有助于企业形成可持续竞争力 193
四、企业间网络效率的资源依赖理论解释 194
思考题: 196
参考文献 196
第七章 企业家及其企业理论 198
第一节 英/法的古典企业家理论以及马歇尔综合 198
一、斯密及其缺失企业家的主流经济学 199
二、法语中的企业家理论 199
三、马歇尔综合 201
第二节 奥地利学派的企业家理论 202
一、门格尔的企业家理论:“资本家兼企业家” 203
二、企业家理论的两次飞跃:熊彼特Vs.奈特 204
三、米塞斯基于人类行为学的企业家理论 205
四、哈耶克等人基于知识理论的企业家理论 206
五、柯兹纳的企业家理论 207
六、一个小结 208
第三节、从新奥地利学派的企业家理论到企业理论 209
一、两者的相通之处 209
二、两者的区别 210
一、企业是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特殊性 214
二、企业是企业家人力资本的间接定价器 215
三、企业是替代了市场还是拓展了市场? 216
第五节 创业理论 218
一、以企业家为中心签约人 218
二、企业家的融资问题 220
三、其他重要的研究 221
思考题: 222
参考文献: 223
第八章 劳动管理型企业理论 226
第一节 LMF的新古典理论 227
一、LMF短期均衡分析 228
二、LMF长期均衡分析 232
三、对LMF新古典研究的其他结论 235
第二节 LMF的产权经济学理论 236
一、问题的陈述 236
二、视野问题的模型论证 236
三、模型的扩展 238
四、产权学派的其他观点 241
五、产权学派对LMF外部融资的研究 242
第三节 关于LMF的交易成本经济学研究 243
一、Hansmann对LMF的交易成本经济学研究 244
二、“资产专用性理论”在LMF中的应用 248
第四节 Dow关于LMF企业治理理论 250
一、关于LMF的界定 250
二、对主流企业理论所怀偏见的批评 251
三、为什么LMF罕见 252
四、与Dow相近的观点 254
五、Dow对LMF研究的方法论特色 254
思考题: 255
参考文献(前加*的为必读文献):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