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楼主对考研失败的分析,很感慨,多分享几点自己的看法。
1、考研失败是因为没有把握住考研自身的规律。
举例:数学的知识点有大约200个,每个知识点变化多端,可以衍生出超过1000种题型,想要掌握如此庞大的信息量是不容易的,但是翻阅历年真题可以找出其中的重点,对重点多花时间,这就是规律;
举例:数一数二数三要求各不相同,有知识点上面的差异,有考察难度上面的差异,但是,当年我第一次拿着《李永乐复习全书》的时候,虽然清楚数三的范围,却不明白考察的难度,因此一股脑得追求每题都会做,花费了巨大的时间,若有题目不会,还容易留下心理阴影。但是实际上,高数当中不少微积分的难题、证明题多半取自数二(尤其是泰勒公式的若干应用),这些题数三是不可能考的(数二因为考察范围少因此难度大),数三135分是基础,只要掌握基本公式、定义、定理就OK,因此把握数三的命题要求就足够了,换句话说,全书上面好多难题都不会考的,自己还瞎忙活,呵呵。这就是考试应试规律(这个规律大部分人都不清楚)。
举例:考研需要实战模拟,那种真刀真枪2.5-3个小时的模拟,尤其是数学。我认为对于考研的信心应该来自于平时无数次实践成功带来的经验,平时模拟多了,考场上才能淡定。高中时期每天都有老师来安排这种测试,到了大学,全看自觉。考研近似高考,跟你玩真的,所以平时不能太随便。来自这是应试规律。(有多少人平时模拟少了最后吃了亏,自己其实都清楚,别不承认)
2、考研失败是因为身体素质太差。2013年考试前得了重感冒,平时练习,3个小时的数学题都做不下去,身体非常疲劳。考前一再和同学打赌,今年数三最后一题一定是参数估计(虽然很多辅导老师说5年不考,今年也不会考),最后实在太过疲劳完全看不进书,白白丢了这道题,真的痛心疾首,现在回想,身体真是革命的本钱啊!考研是综合素质的比拼,身体素质也是素质,今年吃了亏,我认了。
最后,谈一下考研感想。我把学习的本质归结为记忆,创新无非是在已经记住的知识上面进行排列组合,形成新的知识而已。考研面对的最可怕的不是竞争对手,而是海量的信息。我们能做的只有找到规律、寻求方法去处理分析这些信息,最后记住而已;考研不需要我们知道这些信息是从哪里来的(你知道微积分的历程吗,知道e是怎么来的吗),不需要我们知道这些信息是否正确(政治),只要通过试卷告诉我党我知道了我会了就行。写着言不由衷的话,这也算是考研人的悲哀吧。
考研人,不需要太多人生感慨豪言壮语,低下头,脚踏实地寻找规律,寻找学习方法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