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刊
• 诱致性制度变迁还是强制性制度变迁? ——中国农村土地调整的制度演进及地区差异研究
内容提要:土地调整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特征。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应用1999—2010年5次17省调查数据,对中国农村土地调整的制度演进及地区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农村土地调整的制度演进具有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特征,地理条件、人均GDP、非农产业比例等资源禀赋和社会经济变量是显著影响因素;同时,中央“不得调地”的正式规则进一步决定了中国农地调整制度的演进方向,特别是中央正式规则的渐进性实施特征是导致不同地区出现“千差万别”的土地调整制度的重要原因。进行土地确权(如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等)有助于减少土地调整,增进地权稳定性。
关键词:土地调整 地权稳定性 土地证书 制度变迁
…………………………………………………… 丰雷 蒋妍 叶剑平(4)
• 技术差距、创新路径与经济赶超——基于后发国家的内生技术进步模型
内容提要:通过引入同时包含国内技术开发和国外技术引进的知识生产函数,本文构建了基于后发经济的内生技术进步增长模型,从而探讨了赶超国家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机制,并特别关注国内外技术差距、国内技术创新路线和资本积累过程的影响。模型分析的主要结果有:(1)后发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会收敛到领先国家水平,但绝对收入水平的赶超幅度取决于研发效率、家庭偏好和生产结构因素;(2)技术水平差距是决定国家间经济发展差异和赶超过程的关键,其影响远远大于有效劳均资本存量差距;(3)后发国家的技术创新路线,特别是国内与国外成果的关系会对其研发行为和投入结构产生决定性影响;(4)均衡利率由有效劳均资本而不是绝对人均资本存量决定,技术水平过低反而会导致落后经济的资本回报率低于发达经济,不利于资本积累;(5)除技术差距外,研发收益还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因而技术进步率会呈现先低后高再平稳回落的态势。
关键词:技术差距创新路径研发效率经济增长
…………………………………………………… 傅晓霞 吴利学(19)
• 储蓄不足、全球失衡与“中心—外围”模式
内容提要:在过去四十年中,全球发生的是储蓄率的持续下降而不是所谓的“全球储蓄过剩”,因此不应该将全球经济失衡简单地归咎于高储蓄率国家。本文聚焦于决定全球宏观经济动态的两类国家:储蓄率持续下降的高收入国家和储蓄率持续上升的上中等收入国家。基于两类国家和全球人口结构变化的两个典型事实,本文建立了一个两国交叠世代模型,以分析全球储蓄率下降以及在此背景下全球经济失衡的机制。基于此模型的计量检验表明,高收入国家和上中等收入国家并非对等的经济体,前者的储蓄行为决定了全球的储蓄率变动,而上中等收入国家的人口结构变化,尤其是幼儿抚养比下降所带来的人口红利为前者的储蓄率下降提供了条件。两类国家储蓄行为的非对等性是全球化时代新的“中心—外围”模式的反映。此次危机正是作为中心的高收入国家“过度特权”和其“特权”不可持续的结果。走出危机之路看来只能是高收入国家提高储蓄率,但是这个过程肯定很痛苦,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是高度不确定的。
关键词:储蓄不足 全球失衡 “中心—外围”模式
…………………………………………………… 殷剑峰(33)
• 通胀预期管理和货币政策——基于“新共识”宏观经济模型的分析
内容提要:本文以“新共识”宏观经济理论框架为指导,围绕通胀预期这个重要变量和央行票据利率这一货币政策的重要代表指标,在Bernanke & Blinder(1988)的商品—信贷曲线基础上,考虑信贷可得性带来的金融摩擦,构建了中国“新共识”宏观经济模型,并用联立方程体系对我国货币政策进行动态分析。研究表明:(1)通胀预期是影响当前我国通胀的重要决定因素;(2)通胀预期冲击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很大,而通胀本身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相对较小;(3)由于通胀预期存在很强的惯性,要完全控制通胀预期需要超常规的货币紧缩,这可能会导致实体经济起伏;(4)货币政策需要及时对通胀预期作出反应,才能够发挥最大效用;(5)当前是数量型货币政策转向价格型货币政策的过渡期,在此期间,以央行票据利率为指标的货币政策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通胀预期 货币政策 “新共识”宏观经济模型
…………………………………………………… 姚余栋 谭海鸣(45)
• 中国经济周期的混频数据测度及实时分析
内容提要:现代宏观经济研究表明,周期波动体现了月度、季度及年度等各种宏观经济指标的协同性变动。考虑到GDP等季度指标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的重要地位,本文构建了一种能够综合利用我国季度数据和月度数据的经济周期计量模型,即混频数据区制转移动态因子模型。通过对我国季度GDP同比增长率和五个月度一致指标进行实证建模和估计,本文不仅识别了我国1992年至2011年间的经济周期变化,而且获得了可以描述我国经济运行状况的一致指数。特别地,本文通过收集宏观经济实时数据,进一步从实时分析的角度考察了该模型在我国经济周期测度(经济转折点识别和测定)上的可靠性和时效性,从而验证了该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
关键词:经济周期 混频数据 区制转移 动态因子模型 实时分析
…………………………………………………… 郑挺国 王霞(58)
• 吃喝、腐败与企业订单
内容提要:在公平竞争机制缺失的转型经济中,腐败行为发挥着特殊的资源配置功能,能够给企业带来利益。本文使用世界银行中国企业问卷调查数据考察了腐败对企业产品销售行为的影响,其中腐败活动用招待费支出近似刻画。研究证实,招待费的确被企业用作不正当竞争的手段:招待费支出越多,企业获得的ZF订单和国有企业订单也越多。文章排除了来自正常关系资本投资假说的替代性解释,并进一步控制了内生性问题。
关键词:腐败 招待费 订单 转型经济
…………………………………………………… 黄玖立 李坤望(71)
• 生产率、信贷约束与企业出口:基于中国企业层面的分析
内容提要:Melitz(2003)提出的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讨论了企业的生产率对其出口决策的影响。通过在Melitz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信贷约束,本文进一步研究了企业的信贷约束如何同生产率一起影响着它的出口决策。本文发现,给定其他条件不变,在以下情况下企业更容易进入出口市场:(1)项目成功率高使得企业更容易获得来自金融中介的外部融资;(2)外商投资企业享有较小信贷约束。用中国制造业的企业数据检测理论假设,发现了有力的证据支持本文的模型预测结果。
关键词:信贷约束 异质企业 生产率 出口
…………………………………………………… 李志远 余淼杰(85)
• 预期、收入差距与中国城市房价租金“剪刀差”之谜
内容提要:2003年以来,中国城市房地产销售价格相对租赁价格的更快上涨,形成了城市房价租金“剪刀差”,使房价泡沫固化。针对中国城市房价租金“剪刀差”之谜,本文从居民住房买租选择机制入手构建了购房者与租房者的住房消费选择模型,运用2000—2010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和动态面板系统GMM 估计方法做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由于居民住房买租选择更倾向于购房居住,促使城市房价租金比升高。在适应性预期下,房价租金比下降;在理性预期下,房价租金比上升。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是引发城市房价租金比升高的主要因素。在所有影响因素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对城市房价租金比变动的影响力最大。因此,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不断降低收入差距,加强房价预期管理,大力培育住房租赁市场,引导居民住房理性消费,抑制房地产投资和投机需求,是降低城市房价租金比,防止房价泡沫膨胀和破灭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房价租金比 剪刀差 预期 收入差距 买租选择
…………………………………………………… 高波 王文莉 李祥(100)
• 技术偏向与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再考察
内容提要:本文在厘清劳动收入份额定义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综合考虑技术偏向、垄断利润等因素的生产决策模型,重新考察了转型期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与决定机制。结果表明,就单个产业而言,垄断利润率是劳动收入份额短期变动的主要原因,而技术偏向性是决定劳动收入份额长期运行水平的关键因素。中国劳动收入份额长期低位运行的主要原因是占有大量资源的国有企业选择了资本偏向型技术;在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型背景下,“逆资源禀赋”的技术偏向降低了经济增长的就业吸纳能力,使劳动力工资长期处于低增长状态,进一步恶化了劳动收入份额状况。
关键词:技术偏向 垄断利润 要素产出弹性 劳动收入份额 刘易斯拐点
…………………………………………………… 陈宇峰 贵斌威 陈启清(113)
• 中国能源开采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框架与实证研究
内容提要:长期以来,有关中国能源开采产业效率的研究常在与其它工业行业相同的框架下进行,而忽略了该行业的“异质性”问题。本文基于成本函数的对偶测度方法,将能源开采业中资源耗减、资本投入产出滞后和需求因素纳入其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框架,构建了包括传统的技术进步和规模报酬在内的更为全面的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框架;并以煤炭行业和石油与天然气行业为例,以1999—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资源耗减和产出滞后因素对TFP影响显著,纳入这两个因素的测度模型具有相对更优的统计性质,而忽略这两个因素将使结果出现偏差;且样本期间两行业的生产效率均具有显著增长,年均增长率分别达1700%和388%,其中需求和规模报酬对其增长贡献最大。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 资源耗减 资本投入产出滞后 需求 规模报酬
…………………………………………………… 王克强 武英涛 刘红梅(127)
• 信念与心理博弈:理论、实证与应用
内容提要: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并非人类的全部动机,人们的日常决策行为还受到道德、情感情绪、社会规范等左右而偏离物质收益最大化的目标。以信念依赖动机为基础的心理博弈论开辟了情感情绪决策研究的热潮。在心理博弈中,参与者的效用不仅依赖于最终的物质支付,还取决于参与者所持信念引发的心理状态。本文对以信念依赖动机为核心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述评。在简要梳理信念及心理博弈论基本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对基于意图的互惠、失望与内疚厌恶、自我形象与社会形象,以及焦虑和源自预想的效用等信念依赖的基本人类行为动机进行了总结评价,并梳理了相关实验与神经科学的证据。预期信念与心理博弈研究的深入将对情感情绪决策、信任问题、制度研究、非市场决策行为,以及多学科融合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信念依赖动机 心理博弈论 情感情绪 信念引出实验
…………………………………………………… 姜树广 韦倩(141)
• 经济转轨中的公平与效率——读《包容性发展与社会公平政策的选择》
…………………………………………………… 胡怀国(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