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较低等动物来说,生理性价值(即食物能量价值和温饱类价值)在经历了一个生命过程以后,又产生了等量的、新的生理性价值,以维持较低等动物生命的简单再循环过程。
一、生理性价值的进化方向
显然,任何机体都存在一个自然生命失效概率(死亡概率或疾病概率),如果机体的自然生命失效概率大于一定值时,生理性价值(其中,主要是温饱类价值)在经历一个生命过程以后就会不断减少,这个生命机体就会处于一个不断衰减的过程之中;如果机体的自然生命失效概率小于一定值时,生理性价值在经历一个生命过程以后就会不断增加,这个生命机体就会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
因此生理性价值(其中,主要是温饱类价值)的进化方向,是如何降低生命机体的自然生命失效概率。也就是说,如果能够设法降低生命机体的自然生命失效概率,就可以间接地增加生理性价值。
二、安全与健康类价值的定义
生理性价值的扩展形式就是安全与健康类价值,由此,给出安全与健康类价值的定义:
安全与健康类价值:在动物的生命过程中,某些物质的物理化学特性能够改善动物机体的自然生命失效概率(死亡概率或疾病概率),从而提高生理性价值转化为新的生理性价值的概率,使之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补偿温饱类价值的部分效用,在客观上起到了与生理性价值完全相同的作用,这些物质的物理化学特性就是生理性价值的扩展形式,称之为安全与健康类价值。
三、温饱类价值的两种基本类型
随着温饱类价值的不断发展,用以替代食物能量价值的环境要素不断增多,动物能够充分利用越来越多的自然物质来替代和补偿食物能量价值,动物的生存能力越来越增强和生命周期越来越延长。然而这样一来,必然会导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动物的机体组织将会越来越趋于复杂化,动物机体组织的功能失效情况将会越来越明显;二是,人与环境的联系将会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密切化,越来越动态化,环境因素对于动物的生存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环境因素导致的动物机体组织的失效情况也将越来越明显。
也就是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提高温饱类价值转化为新的温饱类价值的概率:
1、改善机体内部组织的功能特性,提高机体内部的健康水平,从而降低内部组织的功能失效率。
2、改善机体外部环境的功能特性,提高机体外部的安全水平,从而降低外部环境的功能失效率。
由此可见,安全与健康类价值的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一是,健康类价值。用以降低动物机体的内部因素所产生的自然生命失效率(即疾病率与死亡率),如营养物质、生命要素等。
二是,安全类价值。用以降低动物机体的外部因素所产生的自然生命失效率(即伤残率与死亡率),如洞穴、安全设施、防护性措施等。
食物能量价值、温饱类价值、安全与健康类价值统称为个体性价值。动物在单位时间内所能释放出来的个体性价值,就是它的个体性劳动能力。
四、安全与健康类价值的作用
安全与健康类价值的形成,将会产生两个方面的作用。
1、提高了动物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随着温饱类价值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自然界的物质成为食物能量的替代物,提高了动物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随着安全与健康类价值的发展,越来越多自然界的物质被用于改善机体组织的功能特性(即健康水平)和改善外部环境的功能特性(即安全水平),从而提高了动物机体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2、推动了动物的消费过程与劳动过程的分化。对于极低等动物来说,温饱类价值(包括食物能量价值)的消费过程(即消化吸收过程),与新的温饱类价值的劳动过程(即获取过程)几乎是在同时进行的,两个过程没有明显的功能区分与时间分界。然而,随着安全与健康类价值的形成,一方面,动物的机体结构越来越复杂,各种组织器官的分工越来越明确,各种组织器官对于各种价值的消费过程与劳动过程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功能区分与时间分界;二方面,动物的机体结构越来越复杂,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越来越缓慢,对于各种价值的消费过程与劳动过程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功能区分与时间分界;三方面,由于动物对于自然环境中所利用的物质越来越多,对于消费技巧性和劳动技巧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动物的熟悉过程与知识传授过程越来越缓慢,对于各种价值的消费过程与劳动过程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功能区分与时间分界。显然,动物的进化越完善,其消费过程与劳动过程的相对独立性就越强。
五、劳动潜能的定义
极低等动物的生命过程就是从温饱类价值到新的温饱类价值的转化过程。随着安全与健康类价值的形成,较高等动物的生命过程逐渐分化为消费过程与劳动过程两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价值就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过渡形式——劳动潜能:消费过程就是从个体化价值(温饱类价值和安全与健康类价值)到劳动潜能的转化过程,劳动过程就是从劳动潜能到新的个体化价值(温饱类价值和安全与健康类价值)的转化过程。由此给劳动潜能的定义。
劳动潜能:较高等动物在通过消费一定的生活资料价值以后,在其体内形成了一种过渡的价值形态,使人潜在地具备了在今后的劳动过程中获取新的生活资料价值的能力,这种过渡形态的价值就是劳动潜能。
由于较高等动物在劳动潜能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积累与贮存”,这就会出现一个新的问题:劳动潜能的失效率。也就是说,劳动潜能在进行积累与贮存以后,能够在今后的劳动过程中有多大概率地转化为实在的劳动能力,并获取实在新的生活资料价值?由于较高等动物存在内部的健康因素和外部的安全因素,动物的生命和劳动能力随时会遇到各种危险因素,从而存在一定的疾病概率或死亡概率,这样一来,许多已经积累和贮存下来的劳动潜能,会因为动物的疾病与死亡而白白地浪费掉。由此,较高等动物就形成了一种较高级的需要,即对于安全与健康类价值的需要,以追求较高的健康水平和安全水平,使自己所积累和贮存的劳动潜能有最低的失效率,从而可以尽可能多地转化为实在的劳动能力。
六、“安全与健康类价值”与“生理性价值”的关系:
较高等的动物通过一些手段来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和安全性能,使自己的自然生命失效概率下降,即提高劳动潜能转化为新的生理性价值的概率,这就相当于增加了额外的劳动潜能,也相当于增加了额外的生理性价值(即温饱类价值与食物能量价值)。总之,安全与健康类价值等价于生理性价值,是一种特殊的生理性价值,它是温饱类价值和食物能量价值的高级发展形式。
食物能量价值、温饱类价值、安全与健康类价值统称为个体性价值。动物在单位时间内所能释放出来的个体性价值,就是它的个体性劳动能力。
七、较高等动物的生命过程
由于安全与健康类价值的形成和发展,较高等动物的消费过程与劳动过程开始有了明显区别与分离,并出现了价值的自然过渡形式——劳动潜能,即较高等动物的生命过程可以分解为两个基本环节:一是消费过程,即将个体性价值转化为劳动潜能;二是劳动过程,即将劳动潜能转化为新的个体化价值。由此,较高等动物的生命过程可以描述为:
较高等动物的生命过程可分为三种状态:
1、发展状态。此时,动物所获取的新个体化价值(即温饱类价值、安全与健康类价值)要大于所消费的个体化价值,这些多余的个体化价值将主要用于繁衍后代,或者向体内积累食物能量价值(脂肪等)和温饱类价值,或者提高机体的安全环境与健康水平。
2、平衡状态。此时,动物所获取的新的个体化价值正好等于所消费的个体化价值。
3、萎缩状态。此时,动物所获取的新的个体化价值要小于所消费的个体化价值,动物将消耗体内以前所积累的食物能量价值、温饱类价值,或者降低安全环境与健康水平,从而导致机体自然生命的不断萎缩。
八、安全与健康类价值的变迁
对于一般的动物来说,安全与健康类价值的主要形式:营养化、多样化的食物,防护之用的洞穴等。
但是对于人类来说,由于其身体机能越来越高级,机体结构及其功能的复杂化程度越来越高,所需要的机体外环境与机体内环境越来越苛刻,那么,能够影响人类机体生理机能的环境因素越来越多,其安全与健康类价值的物质范围将会所有扩大。在现在的人类社会,水果、药物、营养品、住房、私家车、健身器材等,都可以归类为安全与健康类价值。
参考文献:
①仇德辉著,《统一价值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②仇德辉著,《数理情感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