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n.wsj.com/gb/20130701/rec125504.asp?source=whatnews2
中
国的金融监管体制过时了吗?从近年来迅速扩张的理财产品来看,它恐怕早已落伍于时代。
在上周五和周六举行的上海陆家嘴论坛上,围绕金融监管的问题成为与会人士热议的主题之一。发言者呼吁建立标准化的管理体系,监督各类金融机构在理财产品发行、设计和销售环节的操作。
在论坛上,没有人提到“三会”合并这一敏感话题,但一些人的发言已经相当接近。“三会”是指监管中国金融系统的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
浙江省副省长朱从玖表示,财富管理机构需要统一的执业环境;从国内来看,银行、证券、保险都在做财富管理,但三类不同类型的财富管理机构它的执业标准、它的监管规则、它的产品设计复杂性是不一样的。他指出,在金融功能的制度设计上,要统一准则,在监管上统一标准才可以保护我们的财富。
理财产品通常是指由银行和其他机构销售的短期投资产品,在推销时常常被冠以安全性等同于存款、但回报比存款更高的名头。过去几年,理财产品在中国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引发了一旦标的资产不能如期兑付该由谁承担风险的争论。
中国的三大金融监管机构——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在十年前建立之初是支撑中国金融大厦的三根泾渭分明、相互独立的支柱。但时过境迁,中国的金融系统早已今非昔比,不仅信托产业从金融监管制度建立之初的籍籍无名发展成为资产管理规模超过保险、对金融系统重要性仅次于银行的重要领域,各金融支柱产业之间的边界也不再那么清晰可辨。
中国农业银行(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 Ltd.)行长张云表示,财富管理具有跨业务跨行业跨市场等特征,风险的隐蔽性、传染性和复杂性较强,要加强监管协作,统一监管标准,消除监管空白。
中国当局曾经考虑过设立一个协调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的超级金融监管部门,但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的无奈结局让中国打消了这个念头。金融危机期间,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一度掌握了整个英国金融系统的监管权,但后来大部分权力都被英国央行(Bank of England)收走,自己也在今年被一分为二。
信托公司的崛起让中国金融版图的复杂程度显著增加。从贷款证券化、私募投资到期货交易,信托公司根据涉足领域的不同要与各类金融监管机构打交道。但是,由于中国的金融监管制度过于政治化,任何改革这套制度、以适应去年上任的新一代领导集体需要的讨论都是纸上谈兵。
尽管如此,业内人士还是警告各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协作以控制不断上升的风险。
华融资产管理公司(China Huarong Asset Management Corp.)董事长赖小民表示,现在,包括银行、信托和租赁公司在内,所有人都在做财富管理,所以需要一个综合性的监管平台,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协调应对,走在问题的前面。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是中国在十多年前成立的坏账银行之一,当时的任务是处置国内主要银行的不良贷款。该行现在已转型为一家拥有信托、资管、租赁和银行牌照的多元性金融控股公司。
一些人在呼吁中国建立统一金融监管模式的过程中可能有自己的打算。由于监管制度给某些金融机构提供了比其他机构在设计和销售投资产品时更大的自由,监管力度的轻重不一使银行在与信托公司争夺高净值客户时面临更大的难度,因此当银行发现信托公司的监管较松,就可能产生不满。
赖小民说,考虑到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规模已达到人民币30万亿元左右,如果监管漏洞足够大,就可能产生切实的风险。
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 Ltd.)副总裁董唯俭表示,滥用现行监管制度漏洞的现象肯定存在;是市场创造了滥用监管漏洞的机构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