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的录取通知书已经拿到手了,也算是为这一年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经历了很多,也学会了很多,不管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失眠了多少个夜晚,所幸最后取得了满意的结果。为了让学弟学妹们少走一点弯路,我把自己的一些经验写出来供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是二战,报考的是财政金融学院的金融工程专业(学硕)。第一年分数差了一些,只有数学考了146分,其他三门都不行,尤其是专业课,才考了85分,还没过线。虽然工作有很好的offer,但最后还是毅然决定二战。就这样开始了苦逼的二战生活,最后结果出乎意料的好,虽然数学没有第一年考得好,其他三门都涨了很多分,当然可能我在专业课上下了很多功夫,最后专业课考了123分,总成绩达到了405分,金融工程专业初试第一,听说也是整个财政金融学院的初试最高分(只是听说财院就一个400分以上的,具体情况就不得而知了)。
其实总结这两年的经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吃苦,能坚持,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想考上是没问题的。我第一年的时候就常常睡到中午12点多,经常拿着手机看小说,结果考砸了。所以我吸取教训,第二年就天天七点多起床,白天看书的时候也不看小说了,手机就直接放在床上,从不带到自习室里,晚上10点图书馆关门后,回去洗漱完接着看到12点,几乎天天如此,一周也就休息半天。
重中之重是吃苦耐劳,但有效的学习方法也必不可少,下面我就具体说说每一门我是怎么复习的。先说一下我的复习时间安排,我是早上8:00-11:30数学,11:30-12:30机动(就是感觉今天哪一门看不完了就多看一点),下午2:00-5:30专业课,晚上6:30-9:00英语,剩下的时间全看政治。这个时间安排每个人都不一样,具体就看自己的习惯,争取让自己看每一门时都有很高的效率就行。
一、政治
政治想要考的好,不在于你做了多少题,最重要的是你把大纲看了多少遍。我第一年大纲就看了2、3遍,结果就考了60多一点,而我同学把大纲看了7遍,题目其实也没做太多,结果他考了80分,这就足以说明问题。所以第二年我刚开始时就多看大纲,把大纲看熟之后,再去做题目简直是得心应手。
政治一般9月初开始复习,我一共看了5遍大纲,然后又买了风中劲草,把冲刺背诵核心考点看了3遍(风中劲草包括冲刺背诵核心考点,也就是简化版的大纲还有配套核心考题也就是选择题,包括答案一共三本书)。选择题的书买了肖秀荣的1000题,风中劲草的选择题,然后又把第一年买的任汝芬的序列二做了一遍。最好是在把大纲看了两遍后再去做题目,那样效果好一些,还可以检验自己哪些知识点没记住。当做完第一本选择题时再去看大纲和风中劲草,然后再去做第二本,然后再去看大纲。基本上这个时候也快到冲刺了,先把自己的选择题的书看第二遍,重点是看自己的错题,然后就可以买模拟卷做了,我基本上是把市面上所有能买到的模拟卷都做了,然后又买了田维彬的书,包括冲刺重点热点全析,分析题深度预测10题,这两个都是在最后看的,基本上就光背这两个了,大纲这时候也不看了,反正已经很熟了。考前就把自己之前做得模拟卷的错题看了一遍,再背背肖秀荣的最后四套,就上考场了。
买的书:高教社出版的政治大纲解析(红宝书),风中劲草全套,肖秀荣1000题,田维彬的冲刺重点热点全析和分析题深度预测10题,最后是市面上全部的冲刺模拟卷(好一点的也就是肖秀荣的最后四套,其他的也就一般般)。
二、英语
英语总结起来也就一句话:天天背单词,积极做阅读,最后准备作文经典句式。说起来是挺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先说天天背单词就有很多人做不好,我买了新东方的乱序版考研单词,然后天天拿着它背,每天都背一点,背的方法是今天背一单元,第二天会把前一天的单词再背一遍然后再看今天的。
阅读的话,也就是买张剑的那本黄皮书,然后天天做个几篇,当找到感觉以后就试着做几套真题,当然在第一年的时候会发现做真题那真是惨不忍睹,所以做阅读的时候要找方法,找技巧。很多人都在头疼该怎么去找方法和技巧,推荐大家一本非常好的书:丁晓钟老师的《真题超精解》。这本书上针对考研真题讲了非常多有用的技巧,我知道它的时候其实已经快考试了,但我就看了那点时间就感觉受益匪浅,今年我的英语阅读就错了3个。我考完对答案的时候就特别庆幸我看了丁晓钟的书,所以强烈推荐。他还有一本书叫《外刊超精读》,我有个同学就把这两本都买了,他先是天天读《外刊超精读》,然后再看《真题超精解》,结果他的英语从第一年的54分到今年的77分。
新题型和完形填空,多做做就好,完形不能强求,能错得少一点就阿弥陀佛吧。其实英语重点就是阅读和作文,这两个做好了,英语就能考的很好,而作文这个真心是看每个人的英语基础,英语好的人作文肯定会写的很好,但像我这样英语不好的人,写的作文其实还是高中生的水平,所以我就多收集一些经典句式,多背一点,多模仿,虽然不要求能拿多高的分,但至少也不会因为作文而拉分。
买的书:新东方考研词汇(乱序版),张剑的阅读和真题解析,丁晓钟的真题超精解,星火的考研英语作文万能组合,张剑的模拟卷。
时间安排:7月—8月 英语阅读,每天两篇;背单词
9月—11月 每周做一套历年真题,推荐搭配丁晓钟的书;英语阅读;背单词
11月—12月 新题型;完形填空;收集作文经典句式,每周写一篇作文;英语真题第2、3遍;背单词
1月1日—考前 背作文经典句式,每天坚持做阅读,背单词
三、数学
数学可能比较看个人的数学基础,我数学一直比较好,所以第一年数学就考了146分,本想今年至少不会比第一年差,结果还没第一年考得好,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过度自信,认为自己这一门很好然后就不怎么重视,以防马失前蹄啊。我在这就说一下我第一年的复习经验吧。
刚开始时先把数学书看完,主要是同济第六版,浙大的概率论,线代的随便找一本,然后7、8月份主要看李永乐的复习全书,第一遍会比较慢,而且你会发现大部分你都不会,就会感觉好难,但当你看到第二遍或者第三遍时你就会明显感到大部分题都会做了。所以数学主要就是多看几遍复习全书,争取把复习全书上的所有题型都掌握。当然对于数学基础不好的同学,可以针对真题的题型重点看,因为考研数学大题,只要你总结一下就能看出规律,他每年都考那么几个题型,你只要把这些题型都掌握好,大题就没问题了,当然对于前面的小题,还是要看复习全书,争取把重要的知识点都掌握了。最后是能把复习全书看到3遍,然后再做真题,检验自己的水平。考前再把重要的公式背背,这个特别重要,尤其是概率论,概率论里有很多公式,考研出的题很多就是如果你一个公式忘了整个题都做不出来,到时候你会后悔死。
买的书:李永乐的复习全书,400题,660题,李永乐的历年真题解析(陈文灯的模拟题不错,建议基础不好的同学买来做做)。
时间安排: 7月之前 数学教材看完,做教材的课后习题
7月—8月 李永乐数学复习全书第1遍
9月—9月20日 660题
9月21日—10月底 李永乐数学复习全书第2遍,开始做真题
11月—12月 400题,真题,李永乐数学复习全书第3遍
1月1日—考前 看重点题型,错题以及背重要公式
四、专业课
802真的很难考,因为最近这两年它一直在变,不像11年之前那样都是文字论述,重点也只有那么几个。从2012年开始,计算题的比重加大,论述开始逐渐减少,13年干脆连政经都有计算题了;而且人大也逐渐的抛弃了高鸿业的初级宏微观,宏观开始向曼昆的中级宏观靠拢,而微观则更多地偏向于尼克尔森的高级微观。所以当我12年刚拿到专业课试卷的时候直接就懵了, 因为跟之前准备的完全不是一个风格,所以在第二年的时候,我也就这些改变做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准备,我的专业课才能从85分升至123分。
先说马政经,资本主义部分要看宋涛的书,社会主义部分要看逄锦聚的书。备考马政经其实很简单,把书看熟了之后,自己把重点总结下来,资本主义部分就那么些重点,把每个重点以问题的形式总结出来,然后自己根据书本还有圣才的资料写出答案,照着答案背,然后考试碰到了就直接写答案,只有你事先准备好答案,考试时不用思考直接下笔,3小时才足够你答完专业课,不然时间根本不够。社会主义部分也一样,其实就两个重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公平与效率也就是分配制度,今年就考到了分配制度,而去年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人大通常会反复考这两个。我今年就是这样整理出40多道题,结果考试全考到了,我同学考的是政治经济学专业,她去复试之前把我的笔记拿去看了,结果复试笔试考的还是我笔记上的那些题,当时她复试完后高兴死了。现在再说说马政经的计算题,通过同学,我得到了一份人大政经的计算题,又因为我感觉考试随着计算题的增多,政经也可能考计算题,所以就仔细地做了两遍,没想到今年还真考了,结果考的基本上算是原题,就改了改数字,加了一个通货膨胀贬值的条件,其他都一样,当时就很顺利地就把这道题给做出来了。
微观经济学现在其实主要都是考计算题了,当然论述题也有,我们不能因为它在减少而忽视它,因为专业课的每一题都在十分以上。论述题主要还是高鸿业书上的重点,也就是往年考试的重点,计算题则主要是尼克尔森的那本《微观经济理论—基本原理与扩展》,也涉及到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这两本书现在都很重要。我在去年7、8月份,把高鸿业的宏微观,范里安的微观,曼昆的宏观各看了5遍,之后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专门做计算题,尼克尔森的课后习题每一题我都做了,而且做了两遍,然后我又做了平新乔的《微观经济学十八讲》课后习题,当然是选做,主要是跟尼克尔森书上重复的知识点,我又做了圣才的范里安名校考研真题详解中的计算题,还有其他我能找到的微观的计算题。11、12月份,我主要整理出了重点的文字论述题还有一些重要的计算题,最后备考的时候就拿着笔记看,基本就不看书了。在这里非常推荐大家看看平新乔的《微观经济学十八讲》,上面的很多题都很不错,今年微观的前两道计算题都能在这本书上面找到类似的题。但这本书的内容太多太杂,需要选择性的去看去做,这个只能大家自己把握了。
因为我宏观微观基本上都是一起看的,所以时间安排上大致都一样。因为有第一年的基础,我在暑假时就把高鸿业和曼昆的宏观看的滚瓜烂熟,然后就是重点攻克曼昆书上的课后习题,也是把每一题都做了2、3遍。11、12月份,把高鸿业宏观的重点以及各种流派分歧的题整理出来,之后又看了几遍曼昆的宏观和笔记就上考场了。其实大家总结一下人大的历年真题,就能看出来,宏观的计算题全部都是曼昆书上的原题,今年更是连论述题都是曼昆书上的内容,可想而知,曼昆的中级宏观是多么的重要。
整体来说,专业课要想考好,先要把这些书全部看透,然后针对文字论述部分,整理出重点,而计算题要多做,微观要多做尼克尔森和平新乔书上的课后习题,今年微观的第1、2两道计算题全是这两本书上的。关于第3道计算题,因为我做的计算题实在太多,我做到了一模一样的类型,就是运用一般的拉格朗日乘数法解不出来,只能通过考虑两个厂商的边际成本的方法来做,但具体是哪本书上的我记不太清楚了。宏观的计算题则只要看曼昆书上的课后习题就足够了。总而言之一句话:要挑出重点,有针对性地看,计算题则多做。
买的书:宋涛和逄锦聚的政治经济学,高鸿业的宏微观,尼克尔森的《微观经济理论—基本原理与扩展》,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平新乔的《微观经济学十八讲》,曼昆的宏观经济学,吴易风的《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与思潮》
时间安排:8月底之前 两本政经2遍,高鸿业的宏微观,范里安微观,曼昆宏观各5遍
9月 尼克尔森微观包括课后习题
10月—11月10日 平新乔十八讲包括课后习题;范里安名校考研真题详解上面的计算题;政经的 计算题;曼昆的课后习题
11月11日—12月底 整理笔记,整理出来后背诵2遍;看重点计算题
1月1日—考前 模拟考场做历年真题;看曼昆和尼克尔森的课后习题;笔记
11年之前,人大802经济学综合的平均分在100—110,110以上已经算是很高的分了,而120以上更是寥寥无几。12年改出题风格之后,平均分在90—100,13年比12年难度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平均分也就在95左右,能考到123分,有运气的成分,考试的每一题要么就在我的笔记上,要么就是做过的计算题,要么就是书上的原题和重点内容。但这又不能说是运气,因为我下了苦功,整理出了重点,尤其是计算题,我做过太多也把握住了重点题型,最终考到了。我更相信这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