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意义
【决策层的这个提法非常有意义,对于传统意识形态是一个很大冲击。“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实际上就是“个人所有制”的体现,本人一贯认为,私有制并不可怕,甚至私有制是有益的,可怕与有害的是“私有制垄断”,即只有极少数人拥有资产,大多数人没有。现在,这个“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实际上就是私有制,它强调“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存在及其必要性与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积极意义。私有制是什么?无非就是私人财产,是维护私人财产的一个基本制度。只要这些财产的来源没有问题,那么,社会制度没有不加以保护的道理。现在,“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不仅肯定私人财产的存在,而且肯定私人财产能够获利生息,保值增殖。这对于传统意识形态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不禁使人想起决策者不断强调的“解放思想”,现在我们看到了它的具体体现与运用:“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就是解放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黄焕金】
十七大报告首提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让老百姓拥有更多的财富
——十七大报告首提“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新华网北京10月16日电(记者 张旭东韩洁)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说法,内涵丰富、新意十足,这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热烈讨论。
十七大代表、中国工商银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分行高级客户经理刘红是一名基层金融服务人员,在她眼里,这句话中的每一个词汇都具有新意。
刘红代表说,“创造条件”是指多拓展渠道、多提供机会;“更多”意味着覆盖面更广;“群众”就是咱老百姓;“拥有”就是合理合法拥有;“财产性收入”是指各方面的财富,涉及到诸多金融
理财方式;整句话连在一起的意思就是“让老百姓的财富保值增值,让老百姓拥有更多的财富。”
作为一个专业经济术语,按照国家统计局专家的解释,“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报告一到手中,就发现了这个新提法,引起了我很大兴趣!”十七大代表、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中央金融系统代表团驻地说:“财产性收入必然会涉及到各种投资,除了实业投资等,还包括投资金融产品,涵盖了储蓄、债券、保险和
股票等。”
背景资料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老百姓也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财富,当前居民储蓄在15万亿元左右。而随着股市等金融市场的繁荣,百姓投资理财热情高涨,到今年10月初,沪深两市投资者开户数超过1.2亿户;基金资产净值总计已超过3万亿元,基金投资账户数超过9000万个。
尚福林代表说,资本市场是涉及投资金融领域最直接、最广泛的场所,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增加创造财富的机会,要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使广大投资者公平、公正共享经济增长的好处。
十七大代表、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说,目前百姓收入包括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前者涉及股息、利息、分红等收入,也就是财产性收入。报告的这个新说法,意味着老百姓的收入不光来自工资,国家还将创造条件增加百姓的多元化收入。
“报告的这一提法,有利于增加百姓财富,能使大多数人成为中等收入者。”郭树清代表说,“这也正暗合了报告提出的‘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新要求。”
十七大代表、中国人保集团董事长吴焰说,财富的增加要靠保值增值,这个新提法体现出了时代的特点。
十七大代表、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说,作为金融领域的代表,他非常关注报告中关于“财产性收入”这个“新词汇”。这些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老百姓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除了薪酬收入之外,还有其他正当合法的收入,比如通过储蓄、国债、基金、投资股市等方式来创造财富。
姜建清代表说,随着国家金融的发展和创新,老百姓还将会拥有更多的投资机会,比如通过QDII、境内居民可以投资香港股市等。